“也对,现在的人一上班累死累活的,下班回来哪有时间和邻居处关系。”
“不过现在都好多了,最起码我和我邻居还有楼上楼下的关系都处得不错。”
“别说,我连我对门那户人家啥时候搬来的都不知道。”
“楼上的,那你就是宅男喽?”
“那种喜欢为祖国卫生纸行业做贡献的宅男?”
“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宅了起来,只要在家里,就不会出门。”
张扬也只是将这个话题随口一说,这些年来他跟老头子走南闯北,去过村里也去过城里,到了村里就是挨家挨户乞讨,可是去了城里你见哪个乞丐挨家挨户去过,都是在大马路边上一待,偶遇有缘人。
他可以说是见证了许多地方都有的这种泾渭分明的邻里关系,就算是村里现在的邻里关系都没有过去好了,更何况是城里了。
和直播间里的人聊天,却是不耽误他继续向前,偶然还能看到几个古老的门楼和不成形的门墩,但进入院内却找不到一丁点四合院的踪影。
走出不远,就来到头庙的位置,资料标注这里曾经是‘头庙’,可现在摆在面前的是明晃晃的上斜街小学。
“三庙街,既然叫出了这个名字,那肯定是有三座庙了,只不过现在头庙没了,早就变成了这所小学,三庙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红色大楼,剩下的只有二庙了,咱们去看看。”
简单的说了一下三庙街的由来,张扬就径直向着曾经的关帝庙走去,不是什么要去拜一下之类的,他只是想来看看这些身处闹市之中,带着历史痕迹的庙宇。
在距头庙较远的111号,他们两人大体找到二庙的位置,就在路岔口的右侧石阶上,有一个灰扑扑的木制老门楼,然而进入门楼一打听,虽然这里确实就是关帝庙,可是如今却变得有点面目全非了。
见到张扬他们两人过来,刚过来的时候张扬打听这里是不是二庙的那个老大爷,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道。
“前些天刚着了一把大火,这里早就毁了,我3岁就住在这,现在都已经92岁了,可以说这里的一切变化我都看在眼里,不过现在该没的也都没了,过两天也要去儿子那里住了,你们先在这看着吧。”
留下这句话,这个身形有点佝偻,满头白发的老大爷就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离开了这里,留给了张扬和直播间里的人一道落寞的背影。
张扬好似看见眼前这个老大爷眼角一闪而过的泪光,也不知他是在为这条街道的慢慢消失而伤心,还是因为即将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胡同而不舍。
老一辈的人总是非常恋家的,尤其是住了一辈子的地方,猛的一下要离开,都会不舍。
张扬带着何小曼走进院内,放眼向里看去,院内右侧的偏房已被烧的面目全非,只剩一块格式木窗还挂在那乌黑的屋檐下。
左偏房内堆满了杂物,小木门上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小庙正殿也是被改的面目全非,里面挤住着三户人家。
如果要不是来之前专门看过资料,甚至刚刚听那个老大爷确认过,任何人都想不到这里居然曾是一座历经沧桑的关帝庙。
资料中只说三庙已经毁了两座,结果现在一看,这唯一硕果仅存的一座庙也没了,张扬显得有点失望以及感慨。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新的来了,总会有一些老的要被淘汰,历史不总是这样嘛,旧的淘汰,新的崛起。
原本听见张扬的介绍,这里是一条非常古老的胡同,直播间里的人还非常的有好奇心,结果现在‘老’是看见了,但是这个‘老’已经即将逝去,完全被‘破’取代了。
二庙毁了,那就只能去其他地方了,虽然失望,但其他的建筑应该还在吧,张扬心中这样想着,带着网线后边的那几十万游客准备去上斜街中段的路南那边,看看清代诗人龚自珍的故居和东莞会馆。
结果在龚自珍故居处,宅院的门脸居然不见了,后花园内也是挤满了简易的民居,原本整齐漂亮的四合院格局此时已经完全被打破。
站在院中,看着那唯一留存下来的破旧西厢房和两栋北房,他摇了摇头,又是一栋被社会的发展掩埋在历史长河中的建筑。
但是这又能怎么办,原本满怀信心而来,结果失望一个接着一个袭来。
“去看看东莞会馆吧,要是也没了,咱们就真该换地方了,今天好像不适合看这些古建筑。”
张扬有点自嘲的说道,不是嘲笑自己,也不是嘲笑让这里消失的人,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嘲笑什么。
直播间里此时已经很少看见弹幕了,有些看懂了的人,和张扬也是同样的想法。
“先看看吧,扬哥,要是也没了,咱们就别看了。”
“这种地方为什么不保护起来呢?”
“得了吧,除非是那些值得保护的文物或者建筑,这种老胡同只能让人看个新鲜,感受一下历史,要是说保护起来,也没啥站得住脚的理由呀。”
“其实说实话,这里的人住着也是诸多不便,离开了也好。”
“扬哥,不行就换地方吧。”
张扬点了点头,牵着何小曼的手,来到了离龚自珍故居不远处是东莞会馆。
会馆门前比较开阔,然而这个会馆虽然还在,两侧的影壁清除可见,但宽大门梁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厚重的大门敞开着,没有门槛和登马石。
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进入院内,可是进去之后那一块科举最后榜眼朱汝珍书刻的石碑已然消失不见了,院内那唯一歇山式建筑已被小房包围。
院内的周围更是没法看,大小不一的小房紧紧地码在院内的各个角落,随便摆放的杂物使小路更加难行,往日文人聚会的地方竟然一点文化遗迹也没保留。
“这里曾是康熙雍正时一位大将军的私家花园,建筑历史300年,1918年由陈伯陶捐资,筹建为京北东莞会馆。。
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会馆里东莞籍文化名人荟萃会馆里有康有为题的匾额,也曾是容庚避难修学之所会馆,旧时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同仁集会寄寓之用。
算了,走吧,大家如果想了解一下这里的具体信息,可以在网上查一下,我决定换换心情,带你们去个好玩的地方。”
(https://www.eexsww.cc/zuiqianglvyouzhibo/30604030/)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