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本质论
一、知识本质论
1、知识的诞生
知识是什么?知识从何而来?知识如何产生的?
这是仿照人类三个基本问题“我是谁?从何人来?到何处去?”,而提出的关于知识的三个问题。1小≧说 W≦WW.1XIAOSHUO.COM
知识是什么?
自百度上查来的科学答案如下: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
知识从何而来?知识如何产生的?
这基本也是很容易回答:知识从实践中来,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
有着标准答案,我们还要考虑什么?
这里希望读者跟随笔者换一个角度,沿着时间的脉络看看这三个问题产生过程,推导人类的持续展过程,可能会有些枯燥,读者随意随心吧。
先,我们沿着知识载体的时间逆向看看生什么。
我们接触的知识现在多是在电视、电脑或手机的荧屏中获得,虽然只有4o年或9o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是准确的,苹果电脑诞生于1976年,电视的明者之一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和接收电视的表演是在1926年。
再往前知识的媒介是纸张。从现代精装书籍、报刊到线装古籍,时间向后飞逝,我们看看造纸术。
公元十二世纪,欧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国设立了纸厂,十三世纪在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设厂造纸。到十六世纪,纸张已经流行于全欧洲,终于彻底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纸莎草纸等,此后纸便逐步流传到全世界。
再往前的造纸术是在公元七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那么造纸术的原初在中国。过程是公元前两世纪的麻纸,尔后是有名的蔡侯纸,其后是历代的改进和品种的翻新。
再往前是简牍、缣帛,续之石鼓文、继之是金文,然后我们看到了一堆龟甲和兽骨——这是甲骨文。
在国外是石刻、泥板文书。
时间再次往后飞逝直至抵达终点——4万年前,我们看到的是一组岩画。在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动物或者攻击动物的人,或弓箭、或木矛、或硬棒。最典型的动物是鹿。
那么,长着锐利叉角的鹿面前生了什么?
昏黄的篝火前一群原始人在跳着舞蹈,呢喃中唱着什么,闪动间人影鹿影交相辉映。
一个老人指着那些岩画对旁边的孩子说着什么,一个壮汉走过来挥着木矛拍着胸膛激动地吹嘘着什么。
这些构成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知识以及知识的传授。
这说明在人类的史前时代,知识诞生了!
2、知心的故事
岩画——这些简单苍茫的古代实物说明,在远古知识的诞生过程。
简陋的画笔、粗糙的手法、蒙昧的人类,却已经具备知识的典型特征:表征、可重复、可转移……
知识简单拆分为知和识。知是知道、了解,能够辨别区分事物,比如:原始人能够区分鹿这个动物;识是理解事物规律,比如:原始人能够理解鹿特点,使它可以被顺利捕捉。那些岩画虽然不是文字,却代表着知识,甚至代表着文字的雏形,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起源。
这之后人类生了什么?
时间节点: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寿山堂,正门上匾额“真三不朽”。
王阳明的一生生了什么?
五溺的童年、上疏的事官、险恶的流放、偏僻的荒蛮……
一天的半夜,雷电交加,那个人长身而起、纵声长啸,生了什么?是龙场悟道。
其后是教化世人、勤于政事、金戈铁马、传播心学……
注意王阳明讲学坐下的那个人:他穿着奇装异服,戴着一顶纸糊的帽子,手里还拿着笏板,总之特立独行。他叫王艮。
那么,王阳明“龙场悟道”悟的是什么?
他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
圣人不孤,那么此前先贤又是怎么样的?
老子“众妙之门”、孔子正心修身、孟子仁心性善、庄子梦蝶、慧能“即心是佛”……王艮“日用即道”。
无论是“心”、或者是“道”,结合西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以目前对人类心理、思想的研究,对比脑科学的展,从唯物主义角度是不能否定其存在的,至少古代先贤感应到了什么,并且启迪了后人、推动了社会展。
那么,能否找到一个媒介证明“心”的存在哪?
我们看看央视热播的《地球创造人类之谜》。
地球是如何创造我们的骨骼、双臂、双腿、耳骨,如何教会我们打颤起鸡皮疙瘩、打嗝、恐惧、辨识……
是的,本能。
它能够告诉我们知识创造过程中的秘密。
3、涌动的知识
有人会说以古人唯心命题去说明知识的现实性不荒谬吗?
我们要看到知识的继承性,现在看到知识是古代所有知识集大成的体现,保有科学的态度、否定之否定的精神,依然是可以研究知识展过程中的诸般现象的。怀着既不妄自菲薄、又充满自信的心态,知识的展就是知识不断科学化、纯粹化的过程。
那么,人类文明提前了吗?
人类的蒙昧时代界定在哪里?
国家以后不是才开启人类的文明时代吗?
是的,人类文明史是从国家时代开始,比如我国的夏朝。
目前可以知道的时间节点是2o万年前智人诞生,约5万年前新人诞生,约1万年前金属工具诞生促进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但是人类的文化起源却是很早,人类思想的起源同样是很早的。
那么,知识的起源就不在于文字起源,而在于人类的思想起源。
而通过考古现智人已经拥有情感。这就足以推动人类的思想活动趋向复杂化,这一过程一旦展开必然呈现逐渐加的趋向,那么我们现今的文明展在抛物曲线上才是比例协调的。
“知识是什么”除了概念性理解,知性的理解依然可以通过一个古代故事进行。
故事如下:惠能流浪到广州法性寺,听见一僧道“风吹幡动”,又听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惠能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法性寺法师印宗闻得这番妙论,当即与他攀谈,得知其即大名在外、耳闻已久的惠能,就请高僧为他剃度,完成出家仪式,并恭请其正式即位禅宗六祖。
“仁者心动”就是古代先人对于知识产生的一种概括。
知识是人类对于物质世界中有益自身展的信息的组合,是对自然的一种反映。人的思想或者说心灵或者灵魂反映自然集中到人的思想或者说心灵或者灵魂形成知识。
知识是本来存在的,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就成为知识,这可以成为一个“知心”的过程。
这一个过程起源也许更加久远。从动物角度,也许自眼睛这一感觉器官诞生就已经开始,随着动物复杂的进化反映自然成为动物的本能反映。
是的,本能。也许古代先人感应到本能的媒介传导,从而建立自身的思想世界。
所以,知识本能是物质过程,这与唯物主义认识论并不矛盾。
从2o万年前的智人到5万年前新人,人类思想的萌过程是对自然反映的汇集过程,也是知识的产生过程。
知识本能是物质性动物本能,也是人类社会性的本能。它是推动人类展的动力之一。
那么,在昏黄火光照耀下岩画前的史前人类,他们在知识上显现本能有哪些哪?
目前看,人类在寻求知识领域最凸显的本能是学习和探索。
二、偶然性
1、开放的本能
本能是动物本身固有的、不学就会的能力。本能对于动物体现有益、规律、可重复等性质。
英国**************出版的《技术史》开篇并没有叙述人类伟大的文明成就,而是从微小动物的本能开始。
一种北美洲的砂蜂会在产卵期在土里挖一个斜向穴道,然后捉来一个毛虫麻醉放进巢穴,产卵后将巢穴用石头盖好;而后再去寻找另一只毛虫,麻醉、打开巢穴放进去、盖好——不断的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巢穴被填满毛虫;最后最精彩的是砂蜂会在巢穴用泥土盖好后,从其它地方带来沙砾铺在巢穴上面,用双颚夹住石头敲实巢穴上面的泥土使之坚硬,直至巢穴的地面与周围的区别迹象完全被消除。这种有趣的小生命就这样年复一年在大地上生存着。
本能是生物生来就有的,那么我们人类是否可以不经历成长过程就自然成熟哪?
比如,“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对古代司马迁书写的《史记》我们姑且听之。因为历史是人书写的,记录过程的不确定性是广泛存在的。
西方流传着有名的古埃及王子实验。古埃及法老认为自己是神明后裔,自己的孩子同样如此。他将自己的孩子关进小黑屋,每天只让奴隶送吃的,希望其完成“生而神灵”的过程。然而,他的孩子从小黑屋里面出来时已经变成只会嘶吼的爬行动物。
现代人基本都明了物种是可以退化的,本能也是如此。
开放与封闭是物种前进和后退的原因和条件。而开放是促进事物展的根本原因。
在二战后有人就人们在社会上的自我表达进行过调查。对比二战前后与战争中的行为得出一般结论:战争中人们趋向保守,和平时期人们趋向开放;对于个人来说,放松与开放通例,紧张与保守通例。在自然界同样道理,物种同类竞争导致物种开放式进化。例如,达尔文对于加拉帕戈斯群岛13种雀形目的鸣鸟的考察,对于这些偶然从南美洲飞抵这里的古老品系的后代在开放性的环境中,使得它们进化成不同的物种,著名鸟的喙部图案位于国家公园大门上方,开放性的食谱环境促进多样性的物种展。所以,开放对于自然意味着繁盛,对于社会意味着富足。
开放与封闭由于角度不同而可以转换,生物视角的转化也就可以形成物种前进和后退。
像达尔文考察的鸣鸟,群岛大小地域可以说是封闭的,随着繁殖面临食物短缺,当鸣鸟视角转移后带来食物品种的多样,导致物种随之进化。
而生物的本能也是随着生物感觉的开放与封闭,在物种前进和后退中呈现复杂或者单一。
2、偶然与必然
由于学科原因,在大学时代学习某一事件,听得最多的是“历史的必然”。
对于人类自身有一种极端宇宙学理论叫“人择原理”。其由鲍罗和泰伯拉提出,内容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我们这个宇宙的种种特性,包括各个基本自然常数;因为宇宙若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来谈论它。
这听上去和“神明之子”同类的理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社会的必然性问题。
但讨论必然性就必然使我们站在事物展的结果或者终点所在,对于人类来说如果要谋求展就必须站在偶然性的角度,也就是事物展的开端。
偶然性对于知识来说也就等于说未知,而未知是令人恐惧的。
那么,你是否坚强哪?
相信大家回答都是充满自信的。
人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相关意识产生在哪里?
时间节点:4万年前,岩画下面的老人与孩子。
我们假设岩画下面有两个不同的孩子会怎么样?
一个孩子专注的听着老人的叙述;
另一个孩子目光中闪动着怀疑。
什么原因导致人类孩子诞生出新的人类情绪?
假设老人说:鹿会去水边喝水,所以在水边会打到鹿。
一个孩子跟随大人打猎,捕捉到了鹿。
另一个孩子跟随大人打猎,鹿没有来,半路被狼吃掉了,孩子挨了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另一个孩子的心理活动就会出现变化。
怀疑,甚至否定,这些人类新的意识活动就诞生了。
人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相关意识会随之产生,否定之否定认识论随之萌芽,这一切都会推动人类的进步。
这些事物在人类的学习和探索中,将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三、教育本质论
1、教育本质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展知识。这是教育的本质。
归结以上内容,了解本能不仅可以考察知识的本质,也可以明了教育的方向。
比如,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
研究思想或者心理在同比验证时是有局限性的,本能同比验证是有普适性的。
毕竟本能是物种的物质性现实显现的结果,是可以量化的。
而思想在接受外界反应、再次反映出来会出现损耗,变得不全面、不确切、不适用。
况且,我们的研究甚至就是一种学习。
比如,研究荷叶开新型涂料、研究蛛丝开新型纤维、研究蝴蝶鳞片开新型光学材料……
所以有人说:人类的技术研究就是在看懂一本自然之书。
可惜,我们的环保意识需要加强,社会生活中还是要避免破坏自然的现象生。
学习与探索是比较宽泛的概念,无论对于知识还是教育都如此。
但人类产生这两种能力代表着百万年时间在自身上留下的印痕,甚至是5亿年前的物种大爆时就已经开始铭刻。无论是古生物,还是古猿、古人类都没有停下他们的步伐。当人类站在生命之巅时,我们是需要感受自己的渺小的,否则依然会面临退化的威胁。
是的,学习与探索是生物普遍具有的能力,恐怕细菌时代就已经如此了。
学习是一种生物规律行为,趋向同一、统一。当有益于生物进化的被铭刻在化石上,就表明生物对自然规律的学习,对自然知识的汇集。学习是有效率性的,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对自然知识的记录过程。
比如,常见现象:在学习时候,有的学生安静意识极强,噪声意味着烦躁。所以高考时酒店房间紧张,因为面临人生大考的学子们需要安静的环境。由于现代教育的复杂化,这样的本能特点是多样化展的。
学习的时效性对于古生物意味着在一定时间内如果不能完成有益自身的进化,就会被吃掉或者淘汰;对于岩画下的原始人意味着是否能够快获得食物,否则就会面临饥饿。
所以,学习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习行为生可以产生更多的本能反映,因此研究本能可以更多角度去透视知识和教育。
由于学习意味对进步的追求,所以学习也表现为对规律或知识的堆积。沿着这种自然反应前进的人们在现代社会里面表现为学优生出现。学优生表明学习时效性的成功、教育的直线距离完成。他们往往被教育者拿来作为标的。
学习虽然是进步的铭记,但学习本能对知识进步推动的时效性却要差一些。因为像酿酒酵需要时间一样,学习本能对知识堆积要达到****的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
学习本能形成了知识的延展性。有人会说:进化不是在突变中完成的吗?是的。但对于教育从业者来说,需要将人类进化史压缩成2分钟的纪录片,学习本能在其中是演进的。突变在探索领域去研究,这种角度变幻或许很别扭,但需要如此。
在教育里面,学习与探索应该是同步生、共同促进的。因为在人类历史上,二者就是如此。
但由于开放性条件要求的存在,如果教育环境闭合,那么二者比重会生变化,甚至生分野。
比如,学困生的出现。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本能性的对差异的追求,在课堂上意味着更多偶然现象的生,是历来某些教育者所“厌恶”的。虽然“厌恶”这个词在现代来说很敏感,但在某些教育者们对偶事件的理解就是教育时间的占用、学习效率下降。
从源头看,如果是学习对于人类来说是进化造成的,那么探索是人类迁徙造成的。学习能力会促进学优生,探索能力在学习环境闭合时会导致学困生的出现。
注意:由于角度可变,如果教育者不适当调整学生角度,那么有的学生会在本能上会简单理解自己的教育环境是闭合的。那时,教育者会现自己在做无用功,而自己的学生已经拉下在探索的半路上了。
看过历史传记的人都知道达尔文和爱迪生在老师眼里都是不合格的学生,造成这种教育现象的原因是此类学生探索本能在教育过程中权重占的比例大一些。这些人也趋向创造者或者创新者。
如果将时间节点跳回1o万年前,想一下远古人类的迁徙。人类的迁徙或者是人口压力、或者是对食物的追逐造成,他们或许会回到原来的地方与同类交流自己的收获、或者会一路走下去,人生旅途变成了一个个驿站,对路途的判断也变得无比重要。这些探索旅程里面的种种经历都会铭记在他们的基因、本能里面,为我们现代人类所继承。
所以,这种类型的孩子拿到课本看完后,在本能里面探索会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那些知识点他们已经路过、经历,并且开始寻求突破。这种行为在教育者眼里就是不求甚解,甚至不学习。
虽然在本能上讲,教育者将分化的学生从探索本能拉向学习本能确实困难,但教育者是可以让学生变换角度告诉学生探索并没有完成,那时候教育者手里面的教育内容变得不重要了,他们只要接续上学生的探索步伐就可以了。
探索本能对于教育者虽然意味着基础不牢靠,但对知识的推动作用往往大于学习本能。被探索本能推动的孩子除了追求差异性,还会对知识进行异化。这种知识性的变化和生物界的基因突变没有两样,如果选优完成,那么就意味着进步。
所以说,对于淘气的学生反向教育并不可取,那样往往是教育的扭曲打结。
探索本能会产生弯曲的教育,只要能够完成教育过程具备的一般要素,也是可以接受的。
本能也会产生人生趋向变化,例如,学习本能规律堆积特征可能使学生偏向文科,探索本能的新奇特点可能使学生偏向理科。
对于教育本能研究宽泛理解目前是出于国家对创新知识、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知识展度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于国家层面上是体现竞争的。
2、以师为善
如果说爱源于家庭,那么善源于教育。
趣味的说:爱很直接,善很委婉。但现实生活却比较复杂。爱是可以普遍观察到的,善是却需要现的。
善字在金文里面就有了,但起源在哪里?
古人说:与人为善。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行为;善与爱一样都是单向付出的。在家庭亲人之间很容易建立起感情纽带,但步入社会人与人之间拉近距离就变得困难起来。虽然人们可以趋利避害,但利益交换并不能拉近人们内心的距离、缓解疏离感。思想家孔子就义利观表达是明确的,同气相求是直接的情感交流方式。在这里面以知识传递为内容的教育是最符合这方面要求的,知识输出交流、不求回报同样是符合为善标准的。教育里面的知识传递是不含利益杂质的,是足以完成善这一社会行为起源或启蒙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也足以完成善行的普及。
知识诞生就自然的倾向人们之间的传递,所以知识诞生时教育也随之诞生。岩画下的智人辨识图画只是保证未来能够获得食物,知识传递比低等动物的本能只是跨越了一步,但知识表象毕竟已经开始完成了教育内容具备;早期人类语言文字萌芽期只有图画,传递的信息甚至不如一个汉字包含的内容,但师徒、知识这些教育要素已经具备;开始教育也许仅限于氏族亲人之间,而从家庭走出去的史前人类遇到其他人类语言不通,相互交流可以通过图画,在交流中修正促进文字诞生和知识展,所以教育过程也是社会融合过程。
教育里面尤其强调“真善美”观念是在于知识和教育展至今,其所蕴含的学习精神和探索精神已经成为高度复杂的社会系统行为。但里面依然包含本能因素,反观最初的教育模式依然可以启示我们对目前的工作任务做出改进。
原初的教育在知识交流方面没有包含复杂的社会人们上下左右关系,人们在知识面前是同等的。人们在知识上的相互区别可以通过孔子与项橐的故事略窥一二,故事内容不必细说,强调的是孔子的“后生可畏”在肯定项橐的同时依然显露孔子内心的某种自负。知识方面的平等交流在教育上开始以师生平等、给予学生话语权出现,因为权威的话语权并不能对真理有决定权是古今中外所验证公认的。
在教育界普遍看到的是对园丁情节的削弱。究其原因在于知识的偶然性。像孔子并不知道会遇到项橐一样,教育者并不能预见学生不会成为科学家、思想家、领导人;同样,教育者也不能预见学生现在的某些天性对于他们未来的益处有多大。所以,简单教育不再会是未来教育的主流。
因而,当社会普遍希望教育者像一只蜡烛而学生本身对教育过程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时,反观“真善美”是生过程是存在现实意义的。所以说,现代教育先是事业其次才是职业,选择教育先是选择教育责任其次才是选择教育任务。
3、科技与教育
现代社会科技与教育的相互推动日益加强,如果考虑预见性,教育的未来是令人振奋的。
2o16年截至目前最吸引人的科技事件是谷歌人工智能a1phago在3月对战世界围棋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时以4:1的总比分获胜。这一事件引起社会各个领域深层次的热议。人工智能的在各个社会领域的实用性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焦点。
这里提到一个现象是孩子们的书包问题。开学第一天家长有所感受的是学生那沉甸甸地书包,背起来确实像运动员训练的负重。在有条件的学校学生个人手持平板终端是校内普及的。但依然会有一些问题,比如:第一位的安全问题,屏幕、用电安全以及网络环境;内容,软件与教学内容;成本。网络问题可以通过专业网解决,还会有提的问题;屏幕问题也许最好解决,只是涉及成本问题;用电要加强宣传监督;成本只有看社会地区达程度,教育的经济性开始有所显现,这倒是社会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以先带后是改革的常用解决方式。
在软件和内容方面,版权保护不是问题,因为学生这个群体既单一、又特殊,投入产出比不用考虑,只担心的是实用性。内容呆板是一个障碍,而追求新奇是现代人的特征;还有就是固有的内容庞杂问题,这是由自古的思考模式决定的。
在很多的教育课件里面会看到其包含所有的教育流程和所有的单元知识。而对知识的探索是由人类迁徙进化获得,路程“驿站”特征明显,对于自主自觉的主动学生来说需要知识点多于教法指导,其即用学习特征明显。像前文《技术史》这样的好书,如果不考虑专业研究,有一定学识的人可以很快读完。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大部头著作是即便通俗易懂也需要碎片化,直到“点化”化为一个个知识点。简单、直接、易懂甚至还要新奇,现代学生对知识接受要求还是很高的。而著名的网络教育起源就是从这样过程开始的。
提升教育是因为国家知识或者科技突破需要社会基本面抬升的。社会基本面在社会调查里面是个中间常量。例如,了解时代看一个小时新闻;了解风尚逛一逛街;了解饮食到餐馆看一下菜谱。如果了解知识文化基本面,看一看畅销书排行榜就可以了解。人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现代人被手机绑定的特点开始显露,用碎片化知识隐蔽的挤占游戏娱乐时间也是可行的。
人工智能辅助研究是常态,人工智能辅助学习是迟早的事。因为从杞人忧天角度,人类是有可能被自身展展度拉得脱节的。人的大脑度容量是有限的、随老年以后是可能衰退的,所以在知识上人工辅助不可避免的。以谷歌人工智能a1phago为例,它的运作模式可以理解,但具体程序就会非常复杂,而它本身就是电脑在人工指导下研制出来的脑。
人工智能诞生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学习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融入人类自身,使得可以大大节省学习的过程,那么人类就可以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探索过程。而在学习过程或者说教育过程中保有探索精神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未来看网络搜索智能和随身智能都可能得到展,这时候对于一个国家的软件编程甚至数学能力都会提出要求,而智能目前看只能延伸大脑物质功能,对知识世界的延展依然需要人类自身对自然的不断探索。
四、永不消逝的童年
对于知识的传递或者说教育,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写了一本名为《童年的消逝》的著作。虽然该书启迪意义明显,但童年真的会消逝吗?
笔者认为:童年永不消逝。
童年的概念不必叙述,但童年的分别却是明显的,主要是因为人与人距离造成的。在农村童年是自然、空间巨大,在城市童年是大人的世界、空间需要现。
农村的童年,意味着学校也有各种自己研制的游戏,篮球架是个挤占时间的运动;意味着放学回家路上不尽的暮烟,闻起来苦中带着亲切的香;意味着家务杂陈、参与队里生产,劳累里面带着成长;意味着场院里面小山样的麦秸堆既是滑梯又是床垫,整齐地玉米垛是游戏的迷宫;意味着广阔的田野是一个人的赛场,可以捉蛙弄蛇、可以挖菜嚼根希翼土中的一丝涩甜;意味着池塘里面的游泳有乐有险,小河边捡起卵石赋予它美丽的意义;意味着在山峰可以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或者捡拾野味、鸟蛋丰富自己的快乐。
城市的童年,意味着学校的游戏是一种规划,篮球架是竞争的目标;意味着回家穿行人群、车流、街道、噪音;意味着家里面的课业、补习、辅导班;意味着出门是个消费的世界,快乐有时候取决于大人。
无论如何童年的探索现是存在的,所以说童年在概念上心理学意义大于修辞学。因此,对于老顽童也好或者大器晚成也好,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探索是会使得年龄失去意义。
因而,童年可以始终伴随人生过程。那么,尼尔·波兹曼担忧的是什么?
这是覆盖造成的,或者说覆盖过度。
知识是来源于人民实践的。比如,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风”源自民间。
在纸张及至印刷术诞生后,知识意味着可以记述成人们的探索精华变得越来越集中。知识与知识传递成为一个越来越系统的社会事物。童年成长的自然性越来越小,这一过程就像是当人类的探索越来越主动,本能因素成为社会主体意识活动后,自然探索变得削弱。
这就是尼尔·波兹曼所看到的教育消逝着童年。
要看到知识需要教育来传递或传授,这是因为人生百年、时间有限。教育使得前人的探索变得更具意义;人类知识量不断增大,归类传授可以避免弯路;过多重复探索毫无意义浪费资源。人类依然需要探索精神,所以生活中有人喜欢冒险活动有其原因。探索未知、展知识依然是人类展动力。
但教育不仅会有知识覆盖,也会有心灵覆盖。教育者有时候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自己的学生,而削弱学生的探索精神。而平等交流是利于学生探索意识培养的。覆盖过度是会走向教育的反面的。
或许将来教育者会脱离教授知识的羁绊,变得越来越像个辅导员如同圣人孔子所做的那样,师生会切实像古人所说只有闻达先后的区别。学校当然还是不可或缺,这是人们社会化或者说知识教育社会化开始的地方,是人类社会团结的象征。
最后总结一下,新陈代谢是世界的普遍规律,人类在其中不断的进行知识的积累和传递,学习过程不断丰富,探索步伐不断迈进。参与这些的人们不断探索使得自己不会落伍、新生一代不断越实现自我,社会大潮奔涌中你我都是其中一员。
——28
(https://www.eexsww.cc/zhuhongyubashihonglun/6638410/)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