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现在社会中医式微,针灸疗法在现代却是声名赫赫,具有很多优点,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2、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3、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4、医疗费用经济。
5、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说了那么多现代中医学总结出来的传统中医医术,那么再回头说说什么算疑难杂症呢?
中医所谓的疑难杂症,从“疑难杂症”字面意思上讲,“疑”就是疑惑,指在辨证方面,一些疾病症状纷杂或罕奇,病因病机复杂,致使辨证难明,诊断难定。“难”就是困难,主要是指治疗方面,或诊断不明,无法治疗;或诊断已定,疗效不佳,甚至治疗无效。
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均有对医家困惑不解、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疾病的记载,这类疾病多用难治、难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证、死证等概念来描述。
中医疑难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临床表现繁多纷杂、罕奇。患者身患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繁多纷杂而疑似,或因个体差异,疾病特征表现各有不同,因而难以进行辨别、诊断与治疗。
2、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临床患者并非如医书典籍中记载症状明显单一或较为典型,往往因病程漫长,多病同发,而常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外感内伤、表里同病、新病宿疾交织等。
3、证型难分难辨。患者症状纷杂,或病机复杂,或症状奇特、少见,证候疑惑,认识不清,犹豫不决,变化多端,诊断上难以定论。
4、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或无效。多因病程漫长,邪盛正衰,久治不愈,疗效不佳;或病情复杂,治疗难收预期效果,其预后不良;或诊断易定,辨证易明,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或方药,因而无法治疗或治疗无效。
这些就是医生们需要面对的所谓的疑难杂症,对许多普通中医师来说的疑难杂症。当然了,疑难杂症不一定是什么致命的绝症,也一定不是什么重症。
比如说不孕不育,不孕不育分为不孕症和不育症,成因多种多样,对许多普通中医来说就属于疑难杂症范畴。
不育症是150多种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而不是独立的疾病,不孕症的病因异常复杂,分为女方、男方和双方三种因素。现代医学技术发达,正常情况下,许多不孕不育问题已经可以通过种种现代医疗手段达到目的。
也就是说,所谓的疑难杂症也要看具体的医生,越是高明的中医大师,疑难杂症越少,能够被他们认为是疑难杂症的病症,不是人死病消的顽疾,就是真正的绝症,治不了的绝症。
在千植堂,有大批养生功加持的中青年中医师,加上四位京师名医,外加祁景焘这个变态神医坐镇,那些普通中医师认为的疑难杂症还是疑难杂症吗?
当然了,生老病死人之常伦,对于那些已经寿终正寝、病入膏亡,油尽灯枯的必死之人,那就不是医生的问题,而是阎王爷的业务范畴。
看来应该建议叶教授对门诊室进行调整,把擅长辨证诊断的医生和擅长针灸治疗的医生进行组合搭配,形成一个个门诊室;或者继续强化针灸医师的培养力度,让每一位中医都具备针灸治疗的能力,能够独立诊断治疗普通病症。
学术有专攻,在医疗实践中还应该根据每一个中医师或者针灸师的兴趣爱好,技术特点,主攻某些类别的疑难杂症,在不同领域成为佼佼者。如果持续发展下去,中医师群体必然能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中医的群体优势。
中医不是一人包打天下,中医师也不都是全科医生。中医是分科目的,现代西医也是参照中医进行分科。自元代开始,太医院分为十三科,至明隆庆年间改为十一科。
元代十三科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
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
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为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每一种科目各有侧重:
1、大方脉: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十三科中即有此科,后沿用至清。
2、小方脉:专门治疗小儿疾病。相当于现代的小儿科。宋、元、明、清代的太医院均设小方脉。
3、正骨:元代十三科之一,明代时更名为接骨科。为专门治疗骨关节外伤性疾患的临床分科。
4、风科:宋代始设风科,元代医学分为十三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专门诊治各种风病,实际上是大方脉的一个分支。宋、元强调风邪在治病诸因素中的重要性,因而独立设科。
5、口齿科:唐代包括于耳目口齿科内,宋代十一科中有口齿咽喉科,元明医学十三科中口齿科独立为一科。
6、产科:元代十三科之一,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
7、杂医科:元代十三科之一,专门治疗杂病的学科。
8、眼科:唐以前眼科包括于耳目口齿科中,宋代始设眼科。其后元、明、清均沿此设立眼科。
9、咽喉科:唐宋及以前均混入耳目口齿科,元代医学“十三科“始独立设有咽喉科,明代亦沿此独立设科。
10、金疮肿科:多属战伤救治的专门学科。周代称金疡,为疡医科治疗内容之一。宋代设金镞兼书禁科。元代始设金疮肿科,明代设金镞科。由于其治疗对象多为箭、剑、刀等武器的创伤,故名。
11、针灸科:针灸疗法由来已久,隋唐始设为专门的科目,宋有针兼灸科,元、明代均设有针灸科。
12、祝由科: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
13、禁科:自唐代始设医学各科起,便设有禁科。此后历朝历代医学分科多有增、减变化,大多均设禁科或并入金镞书禁科。直至清中叶改十一科为九科时方取消禁科。禁科系以咒禁、画符、祝由等各种非医学方式以期治疗疾病的一类方法。
14、妇人科:明太医院十三科之一,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的学科,相当于现代妇产科。
15、疮疡科:明代设立的太医院十三科之一。专门治疗肿疡、溃疡、金刃所伤等外科疾患。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外科及皮肤科的治疗范围。
16、伤寒科:明代太医院共设十三科,伤寒为其中之一,是专门治疗外感疾患的,类似于现代内科中设置的某些专科。
17、按摩科:明代设立的太医院十三科之一。此后按摩一直独立设科,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手段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中医是一个多么庞大而系统的综合学科,自古以来就是非常讲究群体优势,而不是现代人心目中那种私人小医馆式的小诊所,也不是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中西医结合中医院。
中医守护华夏数千年,从一枝独秀,到身陷困境的蜕变。中医的历史,要从远古时期讲起。,祖先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能消除病痛的食物。
(https://www.eexsww.cc/zhonghuobushizhongsheng/80957/)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