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1541章 考证命名

对于建国初期那一代研究者,鉴定东西的问题几乎没有。

因为当时没有现在这种高科技,和大量按比例复制的1:1高仿品。

那个时期过眼的瓷器,几乎都是真品。

但对于现在我们这一代研究者,那就麻烦了。

如果还是只有小学4年级水平,不懂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那就很难突破人云亦云的高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当然,除了这些科学方面的鉴定知识,你还需要了解历史,人文方面的很多内容。

宋徽宗御提的款,五颜六色的汝窑柴窑,跟爱收这些宝贝的朋友,只能打住,不说。

因为再继续说下去,就得挨骂了。

为什么不说呢?因为说不清楚。

我跟你说汝窑没有水仙盆不能算,得考证出北宋是否有水仙这种植物。

得考证出谁最早把它叫做水仙盆?得考证出不叫水仙盆叫什么?
这些都费脑筋,费时间。

更何况,为了跟说不清的人说清楚,不值。

原归正传,这一次就说说大名鼎鼎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永乐花浇。

目前文博界研究者,对于永乐青花和宣德青花瓷器文物的研究,也就停留在了考证出此器,乃仿中东地区黄铜器所制这一高度。

再有,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书中说,宣德花浇无龙柄,永乐花浇为龙柄。

永乐脖子长肚子圆,宣德脖子短肚子扁。

陈文哲曾经特意找来了中东地区的原版,和宣德的集中在一起做对比。

就是为了对比鉴定,搞清楚这些理论是否正确完美。

先看中东原版,除了底足为圈足,口沿外凸,龙柄下部有一类,似于犹太星星的间隔物没有表现出来以外,永乐瓷器应该是比较完美的复制出来了中东原版的要素。

包括原版器物上,器身上以金银器方式,錾刻出来的缠枝花卉纹饰和颈部的一圈凸起。

口沿下方的一条凸棱,都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永乐文物上表现出来,可谓仿得非常好。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乐器,仿自中东地区铜器应无大误。

也就是说,这玩意当初被送到景镇烧制的时候,肯定是宫中出样板,景镇依样画葫芦。

这就很好的证明了,明初永乐时期,我国和中东地区肯定有商贸往来。

但这个玩意真的是花浇吗?这就存疑了。

这花浇之名又是谁给定的呢?这玩意用了喝水肯定不对,用来浇花似乎可以。

但养过花的都知道,这玩意浇花容易碎,又厚重装不了多少水。

浇花嘛,还是铁皮子做的靠得住,不怕磕磕碰碰。

难道搞错了?对了,其实这玩意根本不是用来浇花的,而是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匜,也就是用来洗手的。

中东地区的人民,吃饭多用手抓,不用刀叉和筷子,吃饭前按照教义必须洗手。

对大户人家和宫廷而言,洗手是坐在位置上,等侍者过来用铜制器皿盛水洗手,下有承盘接水的。

这个所谓的花浇,在中东地区就是这个用处。

而到了明代宫廷,吃饭是用碗筷的,这个饭前洗手的习惯就没了。

那着这玩意有什么用呢?总不能用来喝茶喝酒吧?用来喝酒也实在太厚重了。
搞明白了它的用途,才能正确命名。

此器正确名称,应该是故宫博物院收藏:明永乐青花净手器,而不是花浇。

至于永宣之区别,也录了一张非典型馆藏宣德花浇文物。

只能说,根据已发现的资料,无款的净手器文物,应该是永乐到宣德早期文物。

带款的净手器,则为宣德中期之后文物。

这样的论断,应该比较科学。

最后说一点科学的东西,明代永乐宣德的青花文物,多数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苏青一大特征是为“晕散”。

因为烧制元青花,特别是高仿元青花,必然要面对苏麻离青的这一致命缺陷。

如果普通釉料,或者是仿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的青花器件,自然就不用担心,因为这个时期已经没有了苏麻离青。

元代,或者是明代早中期,这个问题就是必不可免的了。

为什么元代和明代早期,青花容易晕散,而清代青花不易晕散?
元代和明代早期的青花,其画面上的线条轮廓不分明,这种现象称为“晕散”。

由于晕散,所以这一时期很少有五官、眉毛,头发很清晰的人物画。

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的青花很少发生晕散,所以人物画的须眉清晰。

比如永乐时期,由于晕散,这一时期很少有五官、眉毛,头发很清晰的人物画。

而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的青花,很少发生晕散,所以人物画的须眉清楚。

所谓“晕散”,用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

研究结果表明,扩散程度,主要同色料的配方,和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的发育程度有关。

一般说来,色料中加入较多的助熔剂,有利于发色。

在元代和明代早期,当时青花的制作工艺,还不太成熟的时候,必须这样做才能够提高成品率。

早期青花瓷器,因为都采用含钴的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料,所以,都会有苏麻离青料形成的基本特征。

而晕散就是苏麻离青料,在瓷器上形成的最基本特征。

可以这样说,采用苏麻离青钴料,就一定有晕散现象。

同时,苏料在青花瓷器上形成的其他特征,许多都和“晕散”的存在有关。

所以,晕散现象,好比一把钥匙,是打开早期青花瓷器真伪鉴定大门的钥匙。

晕散,大致说来,主要表现为两种。

第一种,就是这些串珠状小点晕,组成的凝聚斑边缘的模糊或流散态。

第二种,即是绘出的底色颜料,如同墨汁滴在宣纸上的洇开态,其面积大于前者。

第一种串珠状凝聚斑的晕散,也称流散,须以第二种洇开的色底为基础。

即前者之散,借助于后者之洇。

须强调的是,在实际中,第一种串珠状流散情况,要多于并明显于第二种洇开态情况。

为何会产生晕散?大前提是必以苏麻离青料为主。

(https://www.eexsww.cc/wodexitongbuzhengjing/21445506/)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