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会说话体现的是一种素质(3)
5、聪明人以情理服人,老实人以气势服人
在社会中,我们与人交谈,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我营销,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销售出去。
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凭借自己的口才和辩驳将自己的道理说明白,有些时候要适当地从情上面出发,说些能够打动别人、感染别人的话。
一个人如果把道理说得太多,就有点木讷。
把事实摆得太多,就容易招来别人的反驳。
为此以情动人是一种润滑剂,如果你能让人在情感上和你产生共鸣,那么你和别人心理上的距离就拉近了很多。
人是有感情的,在交谈的过程中,你要学会针对别人感情的弱点,与别人产生共鸣,只有这样你的交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聪明人的故事:
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在北京龙泉寺。
章非常气愤,宣布绝食。
章太炎绝食,震动四方。
第二天,他的几个著名入门弟子马寅初、吴承仕等去看望他。
从早到晚,弟子们劝他复食,章太炎躺在床上,两眼翻白,一味摇头。
这时,深知先生个性特点的吴承仕灵机一动,想起了三国故事,便说:“先生比祢衡如何?”
章太炎瞪了一眼说:“祢衡怎么能比我?”
吴承仕连忙道:“刘表当年要杀祢衡,自己不愿戴杀士之名,就指使黄祖下手。
现在,袁世凯比刘表高明多了,他不用劳驾黄祖这样的角色,叫先生自己杀自己!”
“什么话?”
章太炎一听,一骨碌翻身跳下床来。
弟子们一看情形,赶忙趁机拿出了荷包蛋等先生爱吃的食物,让他吃下去。
老实人的故事:
甲和乙总爱在一起争论,为了一点小事情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加上这两个人都喜欢摆一点小聪明死钻午角尖,总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天,甲问乙:“用铜铸成钟,用木头做成棒捶敲打铜钟,钟就会发出洪亮的声音。
你说这声响是由木头引起的呢,还是由铜引起的呢?”
乙想了想说:“这还用问吗?
当然是由铜引起的。”
甲说:“何以见得是铜引起的呢?”
乙说:“如果用木棰敲打墙壁,就不会有这铿锵的声响。
敲打铜钟就发出这洪亮的声响,可见这声响是由铜发出的。”
甲不同意乙的看法,他说:“我看不是铜引起的声响。”
乙问道:“那你又凭什么说不是铜引起的呢?”
甲说:“你看,如果用这木棰敲堆积着的铜钱,就听不到什么声响。
这铜钱不也是铜吗?
它怎么就不发出声响呢?”
乙反驳说:“那些铜钱堆积在一起,是实心的,当然没有声响。
钟是空的,这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的。”
甲又不同意乙的说法,甲说:“如果用泥或木头做成钟,就不会发出声音来。
你还能说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来的吗?”
……
甲和乙就这样没完没了地争个不休,到底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他们终究也没理出个头绪来。
·用情理服人,不要以话压人
争论服不了人,但是情理可以服人。
在日常生活中,聪明人用情理服人,而不是用话压人。
用情理服人往往需要一些时间,因此必须学会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冷处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太多的矛盾。
如夫妻不和、邻里不睦、同事不谐等,这时候,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把正在闪射的“火星”冷却。
“冷处理”是避免人际冲突的良方。
当对方情绪激动,或存心挑衅时,你与他针锋相对,只会使矛盾激化,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不如冷静以对,使对方的情绪降温,就能避免一场纠纷。
广东某市人民法院调研科周强调研员在1999年依法执行一宗借款纠纷案时,遭到被执行人黄某的威胁:“你知道死字怎样写不?”
周强严正回击:“我们干的这一行,就不怕死。
你如果敢乱来,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掷地有声的话语震慑了黄某。
见黄某嚣张气焰已被压下,周强又晓之以理,喻之以法,终于使黄某自愿以房产抵偿贷款。
“冷处理”不是不处理。
毋庸置疑,对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行为,既不能姑息迁就、包庇护短,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每个人在性格特点、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和问题发生的严重程度,灵活进行处理。
古时候有一位刺史,跟本州参军关系不好。
参军总想找机会给刺史一个难看。
有一天,刺史的家僮骑着马,匆匆从参军身边经过,没有下马请安。
这在当时是失礼的行为。
参军假装大怒,追上去,将家僮拉下马,用皮鞭一顿猛抽,打得皮开肉绽。
然后,他提着马鞭来见刺史,叙述经过后,说:“我打了您的家僮,请让我解职回家吧!”
这等于是给刺史将了一军:如果刺史不同意他解职,就输了一招;同意他解职,又有公报私仇之嫌,反而被他抓住把柄。
但这位刺史并非等闲之辈,他淡淡地说:“奴才见了官人不下马,打也可以,不打也可以;官人打了奴才,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
参军不知所措。
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他默思半晌,说不出一句话,只得躬身告退。
自此,他再也不敢找刺史的麻烦了。
“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刺史对参军交来的棘手问题不明确表态,将决定权交给对方,等于反将一军。
这也是热问题冷处理的一种高明方法。
对一个良知未泯的人来说,做错事往往是一时糊涂。
如果对他的错误抓住不放,求全责备,他可能就会自暴自弃。
相反,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他也可能痛改前非,下定做好人的决心。
三国时有个北海读书人叫王烈,他处事公道,善于化解邻里乡亲们的矛盾,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
人们遇到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诉他,每次王烈都能以理服人,使矛盾双方心服口服。
有一次,一个行为不端的人偷了邻居一头牛。
当他拿到市场上正准备卖钱时,被牛的主人抓住了。
偷牛人觉得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就连连向失主赔罪,并要求惩罚他。
失主原谅了他。
偷牛人最后说:“我一时糊涂,偷了你的牛,很是惭愧。
我发誓今后决不再干这种事了。
但我要求你不要将这事告诉王烈。”
偷牛的事情,过了几天还是传到王烈那里。
王烈听到偷牛人有悔改的决心,就买了一匹布,托邻居将布送给偷牛人。
有人不解地问王烈:“那个偷牛人,自己做了贼,很害怕让你知道,而你反而送一匹布给他,这是为什么呢?”
王烈回答说:“这个偷牛人,不愿意让我知道这件事,说明他有羞耻之心。
既然知道羞耻,就不难改邪归正。
我送布给他,是想激励他痛下决心,真正重新做人。”
一年后的某一天,一位老人挑着沉重的担子赶路,累得满头大汗,这时走过来一个人,帮他挑起担子直到家门口,老人十分感动,问他姓名。
那人说:“这点事情算不了什么。”
转身就离开了。
过了几天,那位挑担老人要送给朋友一把宝剑,走到半路时发现不小心将宝剑失落,他急急往回寻找。
远远看见一人,站在路旁,东张西望,老人正要询问,一看竟是上次帮助他挑担的那个人,手中拿着老人失落的宝剑。
还没等老人说话,那人就开口了:“这宝剑是你失落的吗?
我已在这里等候很久了。”
老人非常高兴,拉住那人的手说:“上次你帮我挑担,连姓名也没告诉我。
今天又拾到我的宝剑,又还给我,你真是个君子啊!你一定要告诉我你的姓名。
否则,我会心中不安的。”
那人见老人如此恳求,只好把姓名告诉他。
回到家后,老人找到王烈,将两件事都告诉了他。
王烈按照老人告诉的姓名,四处打听这人究竟是谁,一打听原来竟是那个偷过牛的人,他激动地说:“一个人受到感化之后,改恶从善的力量真是难以估量啊!”
如果真的想让一个人服气,就不用使用争论,而应该使用情理。
这样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主动接受感化。
当然,以情说理,重要的是找准对方情感上的“突破口”。
就是说要抓住对方心理与情感上最易打动之处,将“情理”和对方的个性、处境、心思等因素紧密相连,申明利害,满足其最高情感价值需求,使之心动。
而且在说理过程中,还要善于适应对方情绪思路的变化,因势利导。
如顺着对象具有的种种疑虑,层层排除;顺着其合理的见解,适时赞许;根据其两难的处境谋划协助之;根据对方憎恶的地方献策对付之。
这种揣摩情意的说理方法通常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将以情服人与以理服人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达到目的。
·不要认死理,不要较死劲
在与人谈话的时候,千万不要认死理,较死劲。
人要想在话语中取得优势,就要善于巧妙地运用委婉的语言。
很多国家领袖都十分善于通过语言来化解尴尬,同时也准确地表达了意思。
抗美援朝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来华采访周总理。
总理刚好批阅完文件,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尚放在桌子上。
这位记者便借题发挥:“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便长笑一声,回答说:“提起这支笔呀,是一个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礼物送我的。
我无功不受禄,原想谢绝,哪知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于是收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记者听完后,顿显窘态,说不上话来。
在这次谈话中,周总理恰当地运用了朝鲜战争这一历史背景,利用弦外之音令问者哑口无言,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与人交谈中,没有必要对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认死理,较死劲,要善于化解这种尴尬。
语言是很有韧性的,很多时候为了改变语言环境,完全可以通过语言的歧义来改变,这样的话,就让语言变得生动起来,不会让场景变得过于严肃和针锋相对。
不认死理,不较死劲,还要学会“正话反说”的说话技巧。
萧何以谋反罪诛杀韩信后,又召集群臣,设下油锅,要韩信的谋士蒯通当众供认和韩信谋反的罪行。
在这种特殊环境的制约下,蒯通无法直陈其词,便用正意反说的方式先数了韩信的“十罪”,接着又列举了韩信的“三愚”:“韩信收燕、赵,破三秦,有精兵四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
汉王驾出成皋,韩信在修武,统大将二百余员,雄兵八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
韩信九里山前大会战,兵权百万,皆归掌握,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
韩信负着十罪,又有此三愚,岂不自取其祸!”
蒯通明为数说韩信的罪状和愚蠢,实为韩信鸣冤叫屈,致使满朝文武为之动容,赢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萧何难以下手烹杀。
在很多说话场合,都不要过于严肃,不要总是围着事实绕不开。
人不要认死理,不要较死劲。
很多时候,越较劲,越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时候老实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不应该这么不公平地对待自己。
尤其在与人争辩的时候,始终认为自己站在有理的方面。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有理,不过是从我们角度看的有理。
从别人的角度来看,根本就是无理。
如果我们再反复坚持,在别人看来就是无理取闹了,自然他们也会坚持自己的意见。
生活的现实告诉我们,越是纠缠的事情,到最后越没有办法解决。
即使确实有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别人相信自己有理,也不应该得理不饶人。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找个台阶给别人下,不要让别人陷入到尴尬的境地,更不应该咄咄逼人。
这样才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其实,别人如果确实明白他理亏的时候,如果有台阶下,他一定会下的。
如果没有台阶下,他肯定会继续较劲,哪怕自己理亏,也会反复说出道理证明自己。
这样,事情本身就已经变得无足轻重,而相互争吵反而成了重心。
事实上,在旁人看来,两个人争辩,很难说一个人有理,而另一个人没理。
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人会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很多故事也反复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
固然人必须坚持,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信仰的真理。
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坚持,就容易让自己变得刚性起来。
人一旦刚性,与人交谈就容易出问题。
他会很习惯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哪怕根本是无关轻重的意见。
他会认死理,较死劲,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出自己正确无比而别人则漏洞百出的架势。
试想,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交谈会索然无味。
与人谈话不等于摆事实,讲道理。
与人谈话在于运用语言艺术规避尴尬局面,让谈话轻松愉快,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的。
认死理,较死劲的人最终都无法达成谈话的目的,反而会让局面更加糟糕。
·根治贫嘴有良方
人不是为了说话而说话,话多无论如何都不是好事,老实人常有耍贫嘴的毛病。
要根治贫嘴,必须明确说话的目的,没有目的的话不要多说。
人说话一定是要有目的的,有些时候是对别人有事相求,有些时候是为了活跃气氛,有些时候是为了树立威信……不管目的如何,说话首先是应该有目的的。
有些人闲得无聊说了很多话,家长里短,流言蜚语,对自己来说毫无益处,反而落上了“长舌”和“大嘴”的骂名。
这种人不但说话没有人听从,而且为人也没有人信服,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因此,对于话多的人来说,每次开口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纯粹是因为忍不住或者是过于无聊,就不要乱开口。
如果是因为看到别人说话,老想扛上几句,也不要开口。
当话到嘴边,一定要绕舌三圈,再决定说还是不说。
有的老实人有辩癖,他将辩论当成一种癖好,而说话本身的目的已经不重要。
无论别人说出什么样的话来,他都从另一个角度来反驳,而且振振有词。
事实上,一句话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判断。
这种人很多时候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始终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挑别人的刺。
而当别人真的认同他的时候,他又站在别的角度来说问题了。
这种人说话纯粹自我娱乐,自我愚弄。
最后很可能说出的话都互相矛盾,然而这个时候没有关系,他自然有办法转移到其他话题上。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人就像夏天的蚊子和苍蝇一样,盯得人难受,等你挥掌拍它的时候,它就飞走了。
等你不拍的时候,它又嗡嗡嗡地在你耳边盘旋。
到最后,也只能听之任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搭理它。
有这种辩癖的人,绝对不是因为他们的话有问题,他们说的往往也是事实,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即使是事实,也可以不说的。
而且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时刻在变,导致每句话都成了事实,而在他们看来,事实不说出来就是不尊重真理,就是违心,为此,他们控制不住地要把话说出来。
对于这种人,必须明确即使是事实,即使自己认为很有道理,很多话也是不该说出来的。
一个人把贫嘴当成兴趣爱好,是件很遭罪的事情,不但自己遭罪,而且也让身边的人遭罪。
人们在心情好的时候可能会接受,但是并不是所有人所有时候心情都很好。
在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些贫嘴的话往往成为他们的发泄口,这样自然会破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贫嘴的人往往没有恶意。
他们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如何让自己的话生动有趣上去了,很少有将心思放在琢磨人身上。
然而即使是这样,人们还是不喜欢这样的人。
这种人在话语上占尽了便宜,但是很难得到真正的朋友。
别人会认为这样的人比较浅薄,而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或者担心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自己会吃亏,而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过深。
喜欢贫嘴的人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说话首先要考虑别人是否能接受。
如果自己说话容易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个轻薄的人,那么自己说话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如果人们愿意拿自己的说话取乐,而和其他的人成为朋友,那么自己和供人取乐的小丑有什么区别?
善于耍贫嘴的人必须明白这样两个事实:一是人们往往更加相信沉默寡言的人,认为他们更可靠,虽然很可能这并不是事实;二是人们往往希望自己在交谈中受到尊重,而不希望受到调侃,而贫嘴很难不拿别人开玩笑。
明白了这两个事实,我们就应该更加懂得人的价值和尊严,在不说中保持自己的分量。
根治贫嘴的良方就在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
说话的大智慧:
认死理、较死劲的人最终无法达成谈话目的,反而会让局面变得更糟糕。
6、聪明人说话顾及别人,老实人只图自己过瘾
与人交谈时,要善于引导别人的话。
表扬自己的话,还是要让别人说,否则自己难逃自恋和骄傲的怀疑。
聪明人说话时,给别人留有余地,让别人有话说。
当别人谈话的时候,不会恣意打断。
在整个交谈过程中,伟让对方感觉到是他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重要起来。
聪明人的故事:
刘先生是一家天然食品公司的推销员。
一天,他还是一如往常,把芦荟精的功能、效用告诉一位陌生的顾客,对方同样没有兴趣。
刘先生自己嘀咕:“今天又无功而返了。”
当刘先生正准备向对方告辞时,突然看到阳台上摆着一盆美丽的盆栽,上面种着紫色的植物。
刘先生于是请教对方说:“好漂亮的盆栽啊!平常似乎很少见到。”
“确实很罕见。
这种植物叫嘉德里亚,属于兰花的一种。
它的美,在于那种优雅的风情。”
陌生人从容地解释道。
“的确如此。
会不会很贵呢?”
刘先生接着问道。
“很昂贵。
这盆盆栽800元呢。”
陌生人从容地接着说。
“什么?
800元……”刘先生故作惊讶地问道。
刘先生心里想:“芦荟精也是800元,大概有希望成交。”
于是慢慢把话题转入重点:“每天都要浇水吗?”
“是的,每天都要很细心养育。”
“那么,这盆花也算是家中的一分子喽?”
这位家庭主妇觉得刘先生真是有心人,于是开始倾囊传授所有关于兰花的学问,而刘先生也聚精会神地听。
过了一会儿,刘先生很自然地把刚才心里所想的事情提出来:“太太,您这么喜欢兰花,您一定对植物很有研究,您是一个高雅的人。
同时您肯定也知道植物带给人类的种种好处,带给您温馨、健康和喜悦。
我们的天然食品正是从植物里提取的精华,是纯粹的绿色食品。
太太,今天就当作买一盆兰花把天然食品买下来吧!”
结果对方竟爽快地答应下来。
她一边打开钱包,一边说道:“即使是我丈夫,也不愿听我唠唠叨叨讲这么多,而你却愿意听我说,甚至能够理解我这番话。
希望改天再来听我谈兰花,好吗?”
老实人的故事:
几年前,一位顾客到乔的车行来买车。
当时那位顾客花了近半小时才下定决心买车。
乔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让他走进自己的办公室,签下一纸合约。
当他们向乔的办公室走去时,那人开始向乔提起他的儿子,说他儿子就要考进一所有名的大学。
他十分自豪地说:“乔,我儿子要当医生。”
“那太棒了!”
乔说。
当他们继续往前走时,乔向其他推销员们看了一眼。
乔把门打开,一边看那些正在看着乔“演戏”的推销员们,一边听顾客说话。
“乔,我孩子很聪明吧?”
他继续说,“在他还是婴儿时我就发现他相当聪明。”
“成绩非常不错吧?”
乔说,仍然望着门外的人。
“在他们班最棒。”
那人又说。
“那他高中毕业后打算做什么?”
乔问道。
“我告诉过你的,乔,他在最好的大学学医。”
“那太好了。”
乔说。
突然,那人看着他,意识到乔完全忽视了他所讲的话。
“嗯,乔,”他蓦地说了一句,“我该走了。”
就这样,他转身走了。
下班后,乔回到家回想起今天一整天的工作,分析他所做成的和失去的交易,又开始重新考虑白天见到的那位顾客。
第二天上午,乔给那人的办公室打电话说:“我是乔·吉拉德,我希望您能来一趟,我想我有一辆好车可以卖给您。”
“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先生,”他说,“我想让你知道的是我已经从别人那儿买了车。”
“是吗?”
乔说。
“是的,我从那个欣赏我、赞美我的人那里买的。
当我提起我为我的儿子吉米感到骄傲时,他是那么认真地倾听。”
随后他沉默了一会儿,又说:“乔,你并没有听我说话,对你来说我儿子吉米成不成为医生并不重要。
好,现在让我告诉你,你这个笨蛋,当别人跟你讲他的喜恶时,你得听着,而且必须全神贯注地听。”
顿时,乔明白了他当时所做的事情,并且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多么大的错误。
·不要恣意打断别人的说话
与人交谈的时候不要恣意打断别人的说话。
汉高祖刘邦有个叫陈平的手下。
由于陈平行为不检点,刘邦对陈平一向有些轻视。
但是有一次,刘邦却认真地听陈平说了很多话,没有出于厌恶而打断他。
而正是这段话帮助了刘邦转败为胜。
刘邦欣然接受了陈平的建议,项羽果然中计,与自己的军师决裂,失掉了消灭刘邦的时机,日后乌江自刎。
陈平实施这一反间计得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把握准了项羽生性好疑、吝啬爵邑的不足,对症下药,散布谗言,终使团结一心的楚国君臣离心离德,尤其是使唯一替项羽出谋划策的谋臣范增解甲归田。
实行反间必然分析反间的可行性,如果缺乏接受反间的主客观因素,再妙的计策不但行不通,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不利。
假如项羽用人不疑,对功臣大加赏赐,陈平的反间计绝不会成功。
离间谋略,古往今来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都很重视,并且经常使用。
但是,如何能使离间成功,那要看是否知敌。
无法信赖他人的狭小肚量,是值得非议的。
像项羽这刚愎自用,不能容人的还为数不少,其结果很容易中别人的离间计,最终使那些可遇不可求的贤德人才无法施展他们的雄图。
不恣意打断别人的话,代表着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表示自己愿意将别人的话听完全,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不喜欢一个人,就认为他说的话毫无价值,就通过恣意打断他的话侮辱他。
其实,这种做法,最终遭受损失的往往是自己。
·说话不能只顾自己过瘾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怎么样的解读呢?
说话说得好,不如说得巧。
一句话可能令你晋位升爵,但也有可能为你惹来杀身之祸。
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的,如果不具有融会贯通说话的学问,那就少言为妙。
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营内任主簿。
他为人才思敏捷,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但是由于十分恃才自负,屡次得罪曹操而不自知。
某次,曹操建造一所花园,竣工后,曹操四处观看,不发一语,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想和手下人打个哑谜。
众人看了都不解其意,只有杨修笑着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是嫌园门太窄了,想扩宽它。”
于是,手下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
曹操看了非常高兴,一问之下,知道杨修毫不费力就解出自己出的谜题,嘴巴上虽然称赞几句,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又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酥饼,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三字。
正巧杨修进来,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开口,径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食那一盒糕饼。
曹操被他大胆妄为的行径吓了一跳,此时,杨修嘻嘻哈哈地说:“盒子上写明了一人一口酥,我又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
曹操听了,虽然勉强保持风度、面带笑容,心里却十分厌恶杨修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行为。
曹操生性多疑,深怕遭人暗中谋害,因此谎称自己在梦中会不自觉地杀人,告诫身边侍从在他睡着时切勿靠近他,后来还故意杀死一个替他拾被子的侍从,想藉此杀鸡儆猴。
没想到杨修得知这件事,马上看穿曹操的心意,当着曹操的面喟然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哪里经得起这样的冷嘲热讽,下定决心,非把杨修这个人除之而后快不可。
机会终于来了。
曹操率大军攻打汉中,迎战刘备时,双方于汉水一带对峙很久。
曹操由于长时间屯兵,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
此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感慨万千。
刚好夏侯惇在这时进入帐内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
夏侯惇便把这两个字当做口令传了出去。
行军主簿杨修听了这事,便叫随行的部众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夏侯惇见了惊恐万分,立即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
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遭人笑,在此有何益处?
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夏侯惇对杨修的这一番解释非常佩服,于是,下令营中将士打点行装,好鸣金收兵,准备撤退。
曹操得知这种情况,一口咬定杨修造谣惑众,在他身上定了一个扰乱军心罪,毫不留情地把他杀了。
杨修颇有些聪明,最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他恃才傲物,只想一味夸耀自己的机智,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好恶,即使面对的是顶头上司,还要处处露一手,终于惨遭灭顶的命运。
一个真正懂得说话的人,不见得字字珠玑、句句含光,但是,他总是能说出对方想听到的话,结局自然皆大欢喜。
说话的大智慧:
如果善于以话语诱导陌生人,你要办的事情往往会柳暗花明,甚至在你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骤然成功。
(https://www.eexsww.cc/shuohuabuyaotailaoshi/32210647/)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