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说话不要太老实 > 第二章:说话就要说到位(2)

第二章:说话就要说到位(2)      
              3、聪明人言之有物,老实人夸夸其谈      

              言之有物,话语中肯,两者相辅相成,是好口才需要讲究的一大细节。

《周易·家人》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怕听到的演讲就是言之无物,不知所云。

我们经常也能看到一些会议或讲座上,尽管上面讲得很热闹,但下面的听众已困顿乏味,甚至有的昏昏欲睡。

主要原因就是谈话者、演讲者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讲内容,使演讲显得过于空泛,虚无缥缈。

      

              因此,不管是做讲座,做报告,还是和周围的人聊天,都应避免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当然,言之有物应与话语中肯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吸引听众的好效果。

古语所讲“至诚足以感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聪明人的故事:      

              子禽有一次问他的老师墨子:“多言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青蛙日夜都在鸣叫,弄得口干舌燥,人们却并不爱听。

而晨鸡黎明按时啼,天下不都被叫醒了?

多言有什么好处?

话要说到点子上才好。”

      

              老实人的故事:      

              有一个和尚坐夜航船和一个秀才同舱,出于对读书人的尊重,和尚缩手缩脚地躺着。

秀才高谈阔论了很久,和尚听了更是觉得浑身是汗。

听完秀才谈论后,和尚想试探秀才的才学是真是假,于是他问秀才:“尧舜是几个人?”

秀才回答说:“当然是一个,”和尚松了一口气,又问道:“那么澹台灭明是几个人?”

秀才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两个。”

和尚一听,就明白了这个秀才不过是夸夸其谈,于是叹了口气说:“还是容老僧伸伸腿吧!”

      

              ·说话要言之有物      

              老实人最常犯的毛病就是言之无物,抓不到重点。

      

              为什么会出现言之无物的情况呢?

究其根本问题在于谈话者、演讲者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讲内容。

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说话,怎么能期待给听众一个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的演讲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困难,简单地说就是要很充分地精心准备自己的演讲内容,在演讲、讲话之前比较透彻地理解问题,才能在演讲时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有一次,美国一个内阁成员对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简短的演讲表示赞赏,并问他需要花多长时间准备。

威尔逊告诉他说:“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假如我讲10分钟的话,那么我要准备一个星期。”

      

              与人交谈,要学会针对具体的事情,不要泛泛而谈。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讲话主题集中,以便解决问题,否则就是闲聊。

而要针对具体事情,莫过于针对对方最关心的事情。

历史上苏秦推行的合纵策略的过程就是针对对方最关心的事情来展开的。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日见强大,变法后的第十九个年头,就迫使强大的魏国一蹶不振,割地迁都,这一形势引起当时各国的震恐。

      

              一切旧有的传统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经济政策,都无法对付来自秦国的雷霆万钧的压力,只有出现崭新的外交策略方可应付眼前骤变的形势。

于是,以苏秦为首的合纵抗强派应运而生。

      

              苏秦是周王国的人,自幼贫苦,在商鞅被秦王诛杀不久,曾到秦国推销过统一中国的策略,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只好靠讨饭回到故乡。

嫌贫爱富的妻子,万般冷落这位落魄的丈夫,势利眼的嫂嫂连一口稀粥也不给苏秦。

刺激虽然让苏秦惭愧,却使他更下决心,潜心研究当时的国际形势,疲倦的时候,用锥子刺自己的双股,继续苦读。

终于,他改变了策略,主张合纵抗强,并在公元前314年出访六国,游说抗秦谋略。

苏秦第一站到了燕国,先去见燕文公,劝他联合赵国,以防千里之外的强秦,获得突破性的成功。

燕文公封他为相,给他大量资金,让他到各国游说,推动合纵抗秦运动。

      

              苏秦到了赵国,对国君说:“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韩、魏两国牵制着它。

韩、魏两国要是被秦国伤害,那么赵国的灾难就要临头了。

东方六国面积五倍于秦,兵力则是秦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一致,同心协力,秦国必然会灭亡。

因此,请大王邀请韩、魏、齐、燕、楚等国的国君签署盟约。

这样秦国就不敢对六国中任何一国进攻了。”

赵王听后,十分高兴,于是联络六国,结成同盟,并一致任命苏秦为他们的相。

苏秦成为南北合纵的组织者,一项伟大的围墙战略部署获得成功。

      

              六国相互约定:秦若首先攻打楚国,齐、魏两国各出援兵救援,韩国断秦军粮道,赵国过漳河向西进攻秦;秦国若攻打韩、魏,楚出兵绝秦军后路,齐国帮助楚国,燕国作后援,赵国仍距漳河支援韩、魏;秦若攻赵,韩国出宜阳,楚兵出武关,魏国出河外,齐过渭河,燕直接出兵助赵;秦若攻齐,楚断绝秦军后路,韩国守成阜,魏出兵阻截秦军,燕可救齐,赵国将漳河封死;秦若攻燕,赵守常山、楚兵出武关,齐泼海支援,韩、魏直接出兵救援。

战略计划亲密无间,足可置强秦于死地。

      

              苏秦的合纵抗秦战略,是站在当时东方各国的立场上,以弱制强,求得生存的唯一选择。

合纵盟约曾三度成功,又三度瓦解,最终末成气候。

这并不是谋略本身有何不当,恰恰是六国没有很好地坚持运用这一谋略,也与秦国采用连横策略离间、分化、瓦解有很大关系。

      

              各个弱小势力的国家在共同面临强敌的情况下,避免被军事或经济大国吞食的最好谋略就是合纵抗强。

在合纵的旗帜下,各小国、弱国不能只顾眼皮底下的现实利益,不能像魏、楚那样抵抗不住诱惑,应该加强团结,统一意志。

人心齐,泰山移。

      

              针对具体事情,不应泛泛而谈。

对于画家来说,画鬼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原因是谁也没有见过鬼,因此怎么画都可以。

但是画狗就比较难,因为大家都见过狗,画的像不像大家是有鉴别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总是泛泛而谈,只能表明这个人不过是在“画鬼”,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但是到具体问题上时,这个人就容易露馅,将自己的浅薄无知表露无遗。

      

              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于兵法了如指掌,而且和别人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但是一打起来仗来,将赵国四十万精兵全部葬送了,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原因在于这个人不懂得针对实际问题来用兵。

      

              一个人有没有水平,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判断和解决就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那些什么都知道或者貌似精专的人,我们倒是要多加提防。

      

              ·夸夸其谈,误人误己      

              浮夸的作风要不得,真正有德才的聪明人往往对这些容易招惹是非的东西避之不及,只有那些心气高傲又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实人才会夸夸其谈,弄一些虚假的东西装点自己。

      

              虚浮的人往往会做表面文章,他们很喜欢用一些标志性东西装点自己。

但实际上这种人才德两缺,是应该小心提防的。

不要上了这种人的当,也最好不要和这种人交朋友,否则自己容易受伤。

      

              古时候,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跟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很多,满大街都在谈论儒学,但唯独缺少像庄子这样精通道术的人。

庄子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

对哀公说不但从事道术的人才少,而且儒士也相当缺。

哀公很是疑惑,然后反问庄子,难道他没有看到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着儒者的服装吗,怎么能说鲁国少儒士呢?

      

              庄子解释说,穿儒服的人并不代表一定有真才实学。

不妨做一个实验,只要大王下令凡是没有真才实学的儒士如果穿儒服就一律问斩,那么就可以知道的到底鲁国有多少儒士了。

      

              鲁哀公对这个建议特别感兴趣,于是在全国张贴了命令。

五天后,鲁国上下很难再看见穿儒服的儒士。

只有一个人穿戴着儒装在宫门前求见。

鲁哀公听到以后立即召见,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这时,哀公才彻底相信了庄子的话。

      

              那些缺少大智慧而又希望得到别人看重的老实人往往会在小聪明上下一些工夫。

他们会想尽办法做一些表面文章以表明自己有大智慧。

这种过于虚浮的人常常擅长于侃侃而谈,将别人的一些想法,自己知道的一鳞半爪,不经过加工和思考就作为谈资以期获得别人的赞誉。

      

              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括是个典型的夸夸其谈的人,他熟读兵书典籍,经常和别人谈论兵法。

每每都引经据典,让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都自叹不如。

但是赵奢看到了儿子身上的毛病,只不过是一些兵法上的舞文弄墨,没有真才实学。

同时他也意识到儿子将来可能会有很高的虚名,容易被拜为大将。

于是他反复告诫妻子,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赵括当将领,否则会耽误赵国。

后来秦国进攻赵国,赵国派大将廉颇前往抵抗。

廉颇采用拖延战术,以此来消磨秦军的士气和消耗其给养。

秦军很着急,于是派人到赵国都城散布谣言,说秦军只怕赵国任用赵括为将。

赵王信以为真,正为廉颇毫无进展而十分恼怒,于是立即任命赵括取代廉颇为将。

赵括的母亲求见赵王,请求其收回任命。

但赵王一意孤行,还是任用了赵括。

      

              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赵括根本不会打仗。

一当上大将,就中了秦军的圈套,赵国四十万人投降,被坑杀。

自己也葬身军中。

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夸夸其谈的人往往有虚名,这让他们更加危险。

像赵王就是因为赵括名声很好,才将全国的军队交给了他。

然而赵括本身对实战一窍不通,最后招致惨败,也在情理之中。

      

              与人谈话,千万不要夸夸其谈,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谈不出内容来,别人就会看不起自己。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谈的内容不够大,别人就认为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严肃的话题,永远都应该只谈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对于其他领域,如果不知道,就不要随意开口,否则容易陷入夸夸其谈之中,给人浅薄的印象。

      

              夸夸其谈的人是很容易被别人发现的。

因此一个人如果在谈论的时候,不讲自己的专业领域,被别人问几个问题,就容易陷入到混乱之中。

别人也会因此对自己不尊重。

即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不要夸夸其谈,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那个领域也许有更高明的人,如果碰到了,会彻底丧失自己的尊严。

      

              正如古时的智者所说,真正知道的人是不会乱说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永远不会知道太多,知道还有很多东西自己还不知道。

真正谈论的人往往是不知道的,因为他们接触的面窄,根本就没有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其实人知道的范围是个圆圈,知道的是在圈内,未知的在圈外,当一个人知道越多的时候,圆圈就越大,未知领域也就越多,因为他更感到自己无知。

而当一个人知道很少的时候,圆圈就小,未知领域自然也更少,因此他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

正是这个原因,他才敢于夸夸其谈,正所谓无知者无畏。

      

              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要靠自己的行动,而不应该靠自己的言语。

满口爱国的人未必真的爱国,满嘴素质的人未必真有素质,道理就在这里。

只有通过你的行动,通过你的表现,你才能表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

千万不要做空头理论家,也不要沉湎于概念的颠三倒四中。

不要标新立异,不要夸夸其谈,踏踏实实地做事情,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成功。

      

              夸夸其谈,误人误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

      

              ·不能信口开河      

              承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激励人们的信心,鼓起人们的勇气,也能打击人们的决心与勇气,因此把握好承诺与兑现的尺度,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老实人轻易许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许诺是最容易的事,而且也是最快的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手段。

不费吹灰之力,脱口而出,而且想说什么说什么,想说多少说多少,不仅听者群情激奋,自己也深受感染,好像那让人兴奋的成果就在眼前,人们伸手可得。

      

              但是与许诺的轻而易举相比,兑现就不是那么轻松与容易的了,许多人甚至用毕生的努力也没能实现自己最不起眼的承诺,这就是现实。

      

              许诺越高,兑现越难,一旦兑现不成,失望也越大,而当失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是绝望。

这就意味着死亡。

与当时脱口而出相比,实现自己的诺言实非易事。

老实人到这时都会后悔当时夸下的海口,结果自己难为自己。

许诺不能兑现,最容易使人走向反面。

很多时候人们原本的期望值并不高,但经人轻易许诺一刺激,期望值顿升,虽然心里也知道有些不切实际,但人就是这样,“上去容易下来难”。

到了兑现时,他只与自己的期望值比,只要不能满足,那么就会失望,就会失去信心,下一次你再说什么他可能都再也不信了。

如果这种失望过大,到了绝望的程度,那么除了走人,恐怕不会有其他的可能性了。

      

              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老实人根本就没有打算兑现。

当初的许诺只是“逗你玩”,让你努力工作而已,现在你的价值不大了,也就没有兑现的必要了。

这种过河拆桥的实用主义观点,对企业来说,简直就是让企业自杀,因为你的信用下降及对员工的不公正,会影响到企业所有员工,兔死狐悲,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日,那么其他员工就会对企业、对领导毫无信心。

如果是在你这儿干,那一定是出于无奈,否则一有机会肯定会拔腿就走的。

这种有意的不兑现,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是灾难的,是用多少心血,多少钱都无法挽救的。

      

              因此,不要信口开河,有一分说半分,给自己与别人都留点余地,切莫说过了嘴瘾,伤了信用,否则得不偿失,会遗恨终身。

      

              说话的大智慧:      

              逢人只说三分话。

不是不可以说那七分话,而是不必说、不该说那七分话。

      

              4、聪明人说话简明扼要,老实人说话拖泥带水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却又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让人听而生厌;有的人喜欢夸大其词,侃侃而谈,满嘴跑火车,说话不留余地。

这只能造成画蛇添足的恶果。

如同“吹笛要按到眼儿上,敲鼓要敲到点儿上”,说话也必须说在点子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说话也是如此,并不在多,点到就行。

尤其是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听长篇大论呢?

因此,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是好口才必须讲究的一个重要细节。

千万不要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聪明人的故事:      

              在林肯当总统前,一次有人问他有多少财产。

当时在场的人期待的答案多数是多少万美元、多少亩田地。

      

              然而林肯却扳着手指回答道:“我有一位妻子、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

此外,也租了一个办公室,室内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

我本人又高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

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靠的财产就是--你们!”

      

              老实人的故事:      

              张先生是一家外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收入在工薪阶层中已算是颇为丰厚的了。

下班后张先生与人谈话就让人感到他有满腹牢骚:“我每天生活得真没劲,实在不愿意给外国人做事。”

“我现在只有钱,没有别的,为挣这点钱一点自由都没有,干不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真是没意思透了……”只要这样的话一出口,他就会滔滔不绝,一个小时都停不了。

如果有人满心同情,真心诚意地鼓动他从事他真正感兴趣的工作,发挥自己更大的才能,他是绝不会干的,而且他又会喋喋不休地列出其他工作也有如何如何不尽如人意之处,自己有一万个理由不能换工作。

最后同事们都不愿意听他絮叨,看见他就会刻意躲开。

      

              ·说话绝对不能含糊不清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为教皇朱理二世绘制宫廷的天顶画时,朱理二世曾要求他必须将圣徒和先知们身上的衣服画得高贵华丽一些。

      

              米开朗基罗对这项要求十分不以为然,但是又不便当面得罪教皇,于是半开玩笑地说:“您知道的,他们原本就是穷人嘛,何必硬要他们装阔?”

      

              后来,当他开始制作壁画时,教皇又派人传话,要他修改壁画上的人物。

      

              米开朗基罗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以平静的语气对传话的人说:“你回去转告教皇,修改壁画是一件小事,用不着他那么操心,还是请他老人家把心思用在如何把这个世界修改得好一点吧!”

      

              米开朗基罗说话的功夫堪称一流,犀利的讽刺话语使得教皇朱理二世领教后,从此再也不敢罗唆。

      

              如果你自认没有米开朗基罗的犀利口才,那么,与人交谈时应该注意,答话时千万别含糊不清,否则很容易产生误会,万一你无法自圆其说,必定陷入窘境,任何说话技巧都无济于事。

      

              所以,说话要把握主旨和逻辑,要说得恰到好处,以免言谈有所闪失,授人把柄,甚至作茧自缚。

      

              这是避免错误,摆脱窘境的根本方法。

      

              假如朋友或同事在公开场合责备你,而情况与事实又有出入,这肯定使你难堪。

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你应该心平气和地直言:“我们是否私下谈谈?

我想请你调查清楚了再说话。

不然,我以后很难和你相处。”

      

              倘若亲友无缘无故责备你,你也应该明确地跟他说:“你让我十分难堪,请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我哪里得罪你了?”

      

              除了特定目的外,与人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意思表达清楚,不要含糊其辞。

      

              要将意思表达清楚,就要学会用最为简洁的话来说明自己的意思,过于复杂的话表达的意思往往容易让人产生含混。

而且这种简洁的话,要让对方能够自己体会到。

如果自己什么都说明白了的话,往往容易招来辩驳。

      

              齐景公到了晋国,与晋平公饮酒,乐师师旷作陪。

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

师旷说:“君主必须施恩于民。”

齐景公来到馆舍又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

师旷又说:“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

齐景公出了馆舍,趁着师旷来送行,又问。

师旷还是说:“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

齐景公回到住处,苦苦思索,酒还有醒,已经悟出了师旷的话的含意。

      

              原来,齐景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尾,一个叫公子夏,都很得齐国民众的欢心。

两个弟弟家都很富贵,民众争相依附,势力可以和公室相抗衡,这可是危及君主的迹象呀!      

              这么一想,齐景公豁然开朗,现在师旷一再劝我施恩于民,目的是要我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

于是,齐景公火速返回了齐国,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饥饿的贫民,打开府库,把多余的钱财分给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孩子。

使得粮仓里没有多余的粮食,府库中没有多余钱财。

把没有亲幸过的宫女嫁了出去。

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按时供应衣服和粮食。

      

              民心,固国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齐景公用施惠于民的方式,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

最终,民心归顺,百姓依附。

他的两个弟弟竞争不过他,只好逃到外国去了。

      

              意思表达清楚,还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古时候,将领领军在外,往往掌握着一个国家的存亡。

如果将领自立为王,那么国家就要覆亡。

为此国君十分担心将领反叛。

因此,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是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需要清楚准确地向国君表达自己毫无篡位的野心。

      

              秦王赢政想攻取楚国,问老将王翦需要多少军队前去。

王翦认为至少要六十万大军不可。

赢政心里犯下嘀咕,要这么多的军队干什么?

真是一个胆小怕事的老头。

于是,不听老将王翦的建议,命令血气方刚的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大军区讨伐楚国,结果大败而归,应验了老将王翦的话。

赢政无奈,只得亲自到王翦的住所,命令他统兵挂帅,再次伐楚。

王翦无法推辞,但仍然坚持原来的主张,非要六十万人马不可。

赢政别无选择,一口答应了他,并打算在王翦出征前,亲自送行一段路程。

      

              王翦临行前,向秦王索要许多田宅。

赢政此时面露惧色,不满地说:“将军就要出征了,还愁什么穷困呢?”

王翦答道:“臣为大王将帅,即使有功,也不会封侯,故趁大王高兴之际,及时要些田产,留给子孙。”

赢政大笑而去。

等率军到了潼关,王翦又接连五次派人索取良田。

有人好心地劝道:“将军这样做,末免太过分了,只怕会把秦王得罪了。”

王翦微微一笑,答道,“不,你们有所不知。

秦王生性好猜忌,对谁也不相信。

如今将国令兵力都交托给我,我如果不多要些田地留给子孙,以向他表示决无背叛秦国之心,怎能让他不猜疑呢?”

      

              与人交谈,要将意思表达清楚,就要学会复杂的意思简单化,简单的意思重复说,这样容易被对方接受。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归纳总结,话一说出就覆水难收,为此一定要三思,要谨慎,不要信口开河。

当你自己想清楚了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准确无误地向对方表明,往往会得到对方的接受。

      

              不要含糊其辞,还在于双方不要猜心思。

很多话是必须说出来的,你不说出来,双方都在互相猜疑,最终很难成事的。

有些话不好说,就可以写下来。

古时候,几个将领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和大家想法一致的时候,往往会将想法写下来,然后大家一起公布。

像周瑜抗击曹操时用的火攻就采用的是这种方式。

为此,有些话,如果说不出口,那么一定要写下来,让对方知道。

只有对方知道,他才能明确自己该如何选择。

      

              表达清楚,还在于少展开。

一句话,如果从不同层面理解往往有不同的意思。

一旦展开,这句话的意思就变得无穷无尽。

为此一定要缩小话语的想象空间,不要让人随意展开。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很多话都应该斩钉截铁地说出来,最好不要说“可能”或者“也许”,这种表达,跟什么都没有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一个人能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其实是在考验一个人的思维和逻辑,当一个人的思维和逻辑到位的时候,他的意思表达是再清楚不过的。

      

              ·简单说话,别让意思太复杂      

              与人交谈,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学会简单说话。

把意思说得太复杂,说话肯定没有效果。

这一点在演讲的时候尤其突出,谁愿意去听那些饶舌的演讲?

      

              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诗云:“削繁去冗留清瘦。”

当今语言大师们则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灵。

可见,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是当众说话水平的最高境界。

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一种“水平”,而善于概括,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同样是一种“水平”,而且更为难得。

耶稣讲的伟大的“登山宝训”,在五分钟内可以诵毕。

林肯的葛底斯堡讲话,是美国历史上被誉为最优美的一篇不朽的演说词!只有十句话,271个字,仅用两分钟,却成为林肯一生不朽的纪念!而那位议员艾弗瑞特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但他讲了些什么,人们早已忘记了。

      

              美国历届总统的就职演说大都在3000字左右,少的只有几百字,好多成为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要做到简洁明快,首先要做到长话短说。

      

              所谓长话短说,即是以简驭繁。

老舍说:“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的多。”

话少意思也少就算不得简洁。

      

              毛泽东同志是最善于长话短说的。

他用“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比喻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艰巨而漫长;用“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赞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用“妇女能顶半边天”说明妇女在建设中的巨大力量。

最多不过十几个字,却含意丰富。

      

              毛泽东喜欢讲短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篇讲话中,总共用了1100字,就把认识论的一个关键哲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现在也有许多领导人善于长话短说。

例如:      

              1981年世界杯女排赛最后一场中日之战,由于中国队已实际取得冠军,姑娘们兴奋不已,在先赢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四局打得毫无章法,输的稀里糊涂,袁伟民一再暂停,面授机宜,却不见成效。

怎样才能使女排姑娘镇定下来,获得全胜的真正冠军,不失中华民族之志呢?

      

              在第五局开始前的短暂时间里,主教练袁伟民说了几句话:“要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你们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祖国人民在电视机前看着你们,要你们拼,要你们搏,要你们全胜。

这场球不拿下来,你们要后悔一辈子!”

姑娘们在这语重心长的话语下,胜了第五局,赢得了全场比赛。

      

              在简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中,流淌出含义广阔、内容丰富的带血之言:中国人的风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尊严,祖国人民的期待,以及这场球的关键意义,姑娘们自身利害得失等等,袁伟民的这几句话言简意赅,成效立竿见影,可见长话短说的神奇力量。

      

              讲话简洁还必须作到中肯实在,讲话不在乎长短,关键要中肯实在,字字珠玑,说到听众的心坎里去。

人们最喜欢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

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他们不但不愿听,甚至觉得是在受精神折磨,浪费时间。

      

              邓小平喜欢开短会,讲短话。

他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

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

会议多,文章太长,说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多。

重复的说话要讲,但要精简。

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毛泽东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说话也很精炼。

周恩来八届人大的报告,毛泽东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5000字,我完成了任务。

5000字,不是也很管用吗?

我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

      

              有人问马克·吐温,演讲词是长篇大论好,还是短小精悍好,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礼拜天,我到礼拜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苦难的生活。

当他说了5分钟后,我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元;当他接着讲了10分钟后,我就决定把捐助的数目减至25元;当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后,我又在心里减到5元;最后,当他讲了一个小时,拿起钵子向听众哀求捐助并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我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2元钱。

      

              这个幽默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还是短一点、实在一点好,长篇大论、泛泛而谈容易引起听众的反感,效果反而不好。

讲短话是一种水平,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比讲长话要难,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越是说来话长的时候,越是要长话短说。

说来话长只不过是个借口。

很多意思往往只需要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透彻了。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如果我们做不到长话短说,就说明我们自己对意思还没有完全领会。

一个对意思领会的人,往往会用最简洁的话表达出意思。

      

              ·一言可以得人心      

              古语讲,“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说话也一样,不着重点的废话连篇,往往抵不上一句有据有实的话所能发挥出的作用。

说一个人的口才好,并不是指他怎么在人面前侃侃而谈,或者同样一件事经他嘴一说就天花乱坠。

而是说他每一次说话都能起到振奋人心,振聋发聩的目的。

      

              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离开地面飞行的日子。

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壮举后,到欧洲旅行。

      

              在法国的一次欢迎宴会上,各界名流庆祝莱特兄弟的成功,并希望他俩给大家讲讲话,再三推托之后,大莱特走向了讲台,而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      

              “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这句精彩的话,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莱特可以详尽地介绍自己科学发明的经过,也可以谈论科学家的实干精神。

但他的一句话,已高度地概括了创造的艰难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是这样一句话,已足以留给观众十分深刻的印象。

      

              要想说话简练,一语中的,引起对方的警觉和注意,还必须注意,所说之话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宋赵益王赵元杰在王府中造假山,花费银子几百万两,造成之后,便邀请宾客同僚尽兴饮酒,一起观赏假山。

大家都酒酣耳热,兴致勃勃,唯独姚坦低头沉思,他对假山连看也不看。

这引起了益王的注意,益王强迫他看。

      

              姚坦抬起头来说:“我只看见血山,哪来的假山?”

      

              益王大吃一惊,连忙问其原因。

      

              姚坦回答:“我在乡村时,亲眼见到州县衙门催逼赋税,抓捕父子兄弟,送到县里鞭打。

这座假山都是用民众的赋税造起来的,这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

      

              姚坦把假山说成“血山”,看似耸人听闻,但他是以耳闻目见的事实为根据,才有如此强烈的效果。

若他是信口胡言,或许便大祸临头了。

      

              ·切忌喋喋不休      

              爱喋喋不休地抱怨的老实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像沿街乞讨的乞丐。

他们与人见面,张口就说“我的命运太差”,闭口就说“我的工作让我很烦”,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无数小事与无尽烦恼向别人倾诉,哀叹不已。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烦恼,而别人有什么义务浪费时间听你那容易破坏心情的过分唠叨与抱怨呢?

所以喋喋不休地抱怨只能引起别人的厌烦而不是同情。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是赢得听众喜欢的一件法宝,也是一种说话的谋略。

      

              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

      

              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公务缠身,不想参加,便委婉地拒绝了。

哪知,举办人并不罢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

      

              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

主办人看到后,把他请到了主席台就座。

      

              一开始,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

然后,激动地高声宣布:      

              “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站了起来,快步走向演讲的桌子前。

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不过,布莱希特却让某些人失望了,他只讲了一句话:      

              “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长话短说,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

      

              当然,长话短说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

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则一上来就直奔主题,是必让人感觉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说来,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熟识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会场、做报告演讲等。

如果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而一味长篇大论,则会始终不得要领。

      

              说话的大智慧:      

              说话要把握主旨和逻辑,要说得恰到好处。

拖泥带水、罗利罗嗦,只会招人不耐烦。

(https://www.eexsww.cc/shuohuabuyaotailaoshi/32210645/)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