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好口才代表一种实力(2)
3、聪明人理直气和,老实人理直气壮
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实人一旦觉得自己有道理,就会揪住别人的缺点,穷追猛打,非逼对方竖起白旗不可。
其实,“有理不在声高”。
话并非说得有棱有角、咄咄逼人才有分量。
忍让式的说法,由于充满了尊重、宽容和理解,这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感化力,从而引起对方心理变化。
“火气”遇上“和气”,就失掉发泄的对象,自然降温熄火。
聪明人的故事:
一家磁器店营业员老王面对一位十分挑剔的女顾客,给她拿了好几套磁器,挑了半个钟头还没选中。
因顾客太多,他先照应别的顾客去了。
这位女顾客以为冷落了她,便把脸一沉,大声指责说:“喂,你这是什么态度,你眼睛没有看见我先来吗?
为什么扔下我不管?”
她把钞票往柜台上一扔,命令道:“快给我买,我还有急事!”
这话真够刺耳难听的。
然而,老王没和她“一般见识”,他安排好其他顾客,和颜悦色地对她说:“请你原谅,我们店生意忙,对你服务不周到,让你久等了,我服务态度不好,欢迎你多提宝贵意见。”
老王这几句真诚而谦逊的话一出口,那位女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转而难为情地说:“我说得不好听,也请你原谅。”
老实人的故事:
人行道上,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女士不小心蹭到了旁边一位行人的裤子,她以为没什么事就继续推车往前走了。
没想到这个人追上去说:“你撞了我一下,就这么走了?
也不赔礼道歉,就这么走了?”
说完,踢了那位女士的自行车一脚。
那位女士连忙赔不是,但那个行人还是不依不饶,又踢了两脚,才骂骂咧咧的走开了。
·理直照样能气和
碰到有人火气十足,无端撒气时,如果保持忍让态度,柔言相答,结果会“灭火消气”,换来微笑。
一家餐馆里,一位顾客粗声大气地嚷着:“小姐,你过来,你过来!”
他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怒气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劣质的吧,看把这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
服务小姐笑道,“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端来了。
茶杯跟前仍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
小姐把红茶轻轻放在顾客的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向您建议,如果在茶里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一下就红了。
他匆匆喝完茶,走了出去。
有人笑着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没理,你为什么不直说呢?
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给他一点颜色瞧瞧?”
小姐说:“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
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
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压人。
理直的人,要用‘气和'交朋友!”
客人们都佩服地点头笑了,对这家餐馆也增加了许多好感。
以“和气”对“火气”,表面上“似水柔情”,实际上“力胜千钧”。
有一个生产系列美容品的工厂的张厂长接待了一位前来投诉的不速之客李先生。
李先生怒气冲冲地对张厂长说:“你们的美容霜,干脆叫毁容霜算了!我18岁的女儿用了你们厂的‘美达青春霜’后,面容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现在连门都不敢出,我要你们负责!我要你们赔偿我们的损失!”
张厂长听完,稍加思索,心里明白了几分,但他仍诚恳地道歉:“是吗?
竟然发生这样的事,实在对不起您,对不起您府上的千金。
现在当务之急是马上送李小姐去医院,其他的事我们回头再说。”
李先生本来是想骂一顿出出窝囊气,万万没想到厂长不但认错,而且真的挺负责。
想到这里,李先生既高兴,又感激。
于是,厂长亲自陪同他们父女去医院皮肤科检查。
检查的结果是,小姐皮肤有一种遗传性的过敏症,并非由于护肤霜有毒所致。
医生开了处方,说过两三天会痊愈的,不会有任何后遗症。
这时,父女的心才放下来。
只听厂长又说:“虽然我们的护肤霜并没有任何有毒成分,但小姐的不幸,我们是有责任的。
因为虽然我们产品的说明书上写着‘有皮肤过敏症的人不适合用本产品’,但小姐来购买的时候,售货员肯定忘记问是否皮肤过敏,也没向顾客叮嘱一句注意事项,致使小姐误用这种产品。”
小姐听到此话,拿过美容霜仔细看一下,果然,包装盒上有明确说明哪几种人不能用,只怪自己没详细问清或看清就买来用了,心中不禁有些懊丧。
厂长见此情景便安慰她:“小姐,请放心,我们曾请皮肤科专家认真研究过关于患有过敏症的顾客的护肤品问题,并且还开发了好几种新产品,效果都很好,等过两天您痊愈之后,我派人给您送两瓶试用一下,保证不再会出现过敏反应,也算我们对今天这件误会的补偿。
先生、小姐,你们看如何?”
事情的结果自然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理来自何处呢?
让理的尺度是什么呢?
理来自于知道自己对事情的判断是正确的,来自于听取对方的倾诉是认真的。
打个比方,你是一个商人,接到顾客的投诉时,该怎么办呢?
首先必须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冷静且耐心地倾听,一直等对方把要说的话说完。
有一个训练有素的推销员戴维曾经说过:“处理顾客投诉,推销员要用80%的时间来听话,用20%的时间说话。”
任何一个人,无论开始脾气有多大,只要对方耐心地听,鼓励他把心里的不满发泄出来,他的脾气就会越来越小,像个被扎了一个洞的皮球那样,慢慢地“放气”了。
只有恢复了理智,才能正确地着手处理面前的问题。
而且因情绪激动而失礼的顾客冷静下来以后,必然有些后悔,这比迎头批评他们要有效得多。
·温和的魅力
温和可以弘扬男性的文雅大度和女性的阴柔之美。
尤其是在抒发情感时,因为温和地说话使用的是和声细气的音素,所以它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
由于语音学中音素、音位的原理和人们说话时用声用气的心理状态及规律的不同,和声细气,这种声和气宛如柔和的月光和涓涓的细流,由人的心底流出,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能给听者以舒适、安逸、细腻、亲密、友好、温馨的感觉。
温和地说话的男人,为人必定厚道、宽容、襟怀开阔;温和地说话的女人,为人必定温柔、善良、善解人意。
林肯当选美国总统,他对政敌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
这位官员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
“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林肯十分温和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在南北战争时期,林肯到前线去视察联邦军队的防线,陪同他去巡视的是副官霍尔姆斯上尉。
林肯爬到战壕上面仔细观察敌军阵地,这时敌军突然射来一梭子弹,这可急坏了霍尔姆斯。
他连忙抓住总统的手臂,把他拖下战壕,对他大声吼道:“快下来,这个蠢猪!”
上尉自知失言而冒犯了总统,心中猜想肯定会受到纪律处分。
但林肯却在分手时,温和地对他说道:“再见,霍尔姆斯上尉,我感谢你救了我,使我感到十分欣慰。”
霍尔姆斯听了如释重负。
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菲立蒲在议会演讲中,受到其他党派的联合攻击,他也以温和的语言化解了危机。
当时他们骂菲立蒲:“流氓,反动派的走狗,闭嘴,滚回去!”
但是菲立蒲语气平和地回答说:“谢谢大家的指点,再过30分钟我就要走了。
为了填肚子啊!”
瞬间爆发出哄堂大笑。
他也顺利完成了演讲。
当遇上有人无理取闹,聪明人不过分冲动,更不破口大骂,理智的态度和委婉的谈吐,会帮他转危为安,战胜对手。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戴花帽的姑娘在街头碰到几个小伙子,其中一位竟伸手摘下了姑娘的帽子。
面对挑衅,姑娘又恼又怒又紧张,但她马上冷静下来,彬彬有礼地说:“我的帽子挺漂亮,是吗?”
“当然,它和你这个人一样,真美。”
男青年说。
姑娘温柔地说:“你一定是想仔细看看,好给你的女朋友买一顶吧?
我想你决不是那种随意戏弄人的人。”
她话里有话,温和中深藏开导,委婉中包含锋芒。
“当然。”
青年有几分尴尬,不由自主地归还了花帽,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就这样被制止了。
从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姑娘的机智,而且对她的说话技巧留下印象。
自始至终姑娘没说一句强硬的话,而是用含有“潜台词”的柔和软语,巧于应对,成功地激发了对方的自尊、自爱心理。
她用冷静举止、柔言软语塑造了一个经多识广、不容侵犯的强者的形象,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
从这里可以领略到,温和语言具有“柔中寓刚”的独特威力。
·反对的话绕个弯说
直言快语反映出一个人的真诚,是受欢迎的。
但若处处直言快语,轻者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造成麻烦,违背语言交际的初衷。
因此说话时有时为达到目的,不妨先兜个圈子,曲径也可以通幽。
迂回地表达反对性意见,可避免直接的冲撞,减少摩擦,使人更愿意考虑你的观点,而不被情绪所左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它支撑着我们的自信,是我们思考的结果。
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时,都会产生敌意,导致不快、反感、厌恶乃至愤怒和仇恨。
这时,老实人会气窜两肋,肝火上升,全身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时刻准备作出反击。
其实,这种生理反应正是心理反应的外化,是人类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反映。
对有些人来说,由于历事颇多,久经世故,能够临危不乱,沉得住气,不会立即作出过激的反应。
而且,有的人还是有一定心胸的,不会褊狭地受情绪左右,意气用事。
但是,心中的不快却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于面子问题,往往会出现愤怒情绪。
过于直接的批评方式,会使人自尊心受损,大失脸面。
因为这种方式使得问题与问题、人与人针峰相对起来,除了正视彼此以外,已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而且,这种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对立情绪的。
你的反对性意见犹如兵临城下,直指对方的观点或方案,怎么会使对方不感到难堪呢?
特别是在众人面前,对方面对这种已形成挑战之势的意见,别无选择,只有把你打败,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威,而问题的合理性与否,早就被抛至九霄云外了,谁还有时间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古人主张以迂为直,事实上,间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对方对你的敌意。
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占了上风,他自然会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不会将你的意见一棒子打死。
因此,有时通过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人也都有自尊心,有些问题不必采用直接批评的方法,而用间接的方法来指出问题,效果反而会更好。
·真话有时变个法说
坦诚是一种美德。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正是由于坦诚而吃尽了苦头。
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说真话,但如果这种真话你说得不恰当,还不如不说的好。
其实许多情况下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只要我们把话变个说法,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
我们周围有许多这样的老实人,他们以无拘无束、鲁莽直率地畅所欲言为荣。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诚实的表现,是个性的象征。
在他们看来,那些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和人际交往中常用的外交辞令,都是软弱和虚伪的。
他们所信奉的是“有什么就说什么”,以待人坦诚为美德。
然而,这样的人永远都不可能取得太大的成功。
尽管人们相信他们是诚实的,但是,由于缺乏把良言包上糖衣的意识,不善于审时度势,他们常常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他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影响和驾驭他人--他们在人群中总是那么格格不入,总是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
他们每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总是触到人们的痛处,惹得人们火冒三丈。
这样的人怎么有可能成功呢?
尽管每个人都认为坦诚是一种美德,但我们更加喜欢受到细致入微、温柔体贴的对待,都希望和机智的人打交道。
鲁莽是人们不喜欢也不欣赏的一种品质。
那些以毫无顾忌地直来直去说话为荣的人,通常很难与人沟通,所以他们既不会有太多的朋友,也不会在事业上达到理想的高度。
很多时候,他们所谓的直言不讳往往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因此,许多时候即使是真话还是变个说法为妙。
德皇威廉二世派人将一艘军舰的设计图交给一个著名的造船专家,请他评估一下。
他在所附的信件上告诉专家,这是他花了许多年,耗费了许多精力才研究出来的成果,希望能仔细鉴定一下。
不久,威廉二世接到了专家所作的报告。
这份报告附有一叠以数字推论出来的详细分析,上面写道:“陛下,非常高兴能见到一幅精美绝伦的军舰设计图,能为它作评估是在下莫大的荣幸。
可以看得出来这艘军舰威武壮观、性能超强,可说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海上雄狮。
它的速度前所未有。
而武器配备可说是举世无敌,配有世上射程最远的大炮,最高的桅杆。
至于舰内的各种设施,将使全舰的官兵如同住进豪华旅馆一样舒适。
这艘举世无双的超级军舰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如果一下水,马上就会像只铅铸的鸭子般沉入水底。”
威廉二世看到了这个报告后,心领神会地笑了。
良言也需要包上一层糖衣。
让别人开心地笑,你也一定会开心地笑。
·忠言不要逆耳
忠告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这种人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对方。
也就是说,不关心别人的人不会给予他人忠告,不被关心的人也同样得不到忠告。
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告,更应该给人以忠告。
尽管如此,为什么一般人都讨厌忠告,忠告为何听起来总不顺耳呢?
究其原因,就在于一般人容易受感情支配,即使内心有理性的认识,仍易受反感情绪的影响而难以听进理性的忠言。
仅有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愿望还不行,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则就会收到反效果。
如果我们注意忠告的三个要素,你的忠告就会被人接受,忠言也就顺耳起来了。
首先要谨慎行事。
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
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
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产生受教训的反感情绪。
其次,选择恰当时机。
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以一对一,避开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
因为这样做,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再次,不要比较。
就是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
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学会和别人商量
聪明人要人家遵照他的意思做事,会用商量的口气。
譬如说:“你看这样做好不好呢?”
假使要秘书写一封信,把大意讲了以后,要再问一下:“你看这样写是不是妥善?”
看了要修改的地方,又说道:“如果这样写,你看怎样?”
虽然站在发号施令的角度,也懂得别人是不爱听命令的,不应当用命令的口气。
在一个盛夏的中午,一群工人在休息,一位监工走上去把大家臭骂一顿,工人们害怕监工,当然立刻站起来去工作了。
可是当监工一走,他们便又停手了。
如果那位监工上前和颜悦色地说道:“朋友,现在这些工作很要紧,我们忍耐一下来赶一赶好吗?
我们早早赶好了,早早回去洗一个澡休息,怎么样?”
这样,人们可能会一声不响地忍着暑热去工作。
另外一种情况是:听了对方说话之后,发现其中有一点自己不大同意,立刻就提出异议,而对方一听,就会以为自己的意见全被否定了,而会很不高兴。
在这种场合,我们一定要记得预先说明哪一点,或者哪几方面,自己是完全同意的,然后指出自己与对方意见不同的只限于某一点。
这样,对方很容易地就接受了你的批评或修正,因为他知道双方对于主要部分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
即使你所不同意的地方是对方意见的主要方面,你最好仍能预先表达对方意见中你所同意的各点,即使它是最不重要的一点。
无论你的意见和对方意见的距离多么远,冲突得多么厉害,我们都要表现出一切都可以商量,并且相信,无论怎样艰难,大家都可以得到比较接近的看法。
·有话好好说,得理也饶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登基之初纵情享乐,不理朝政。
不但不理会众多大臣的非议,反而在国内贴出告示,实行“谏者处以死刑”。
朝中大臣终日惶惶恐恐。
一些奸诈之人就开始想尽办法曲意逢迎,但仍有忠心耿耿的大臣敢于冒死直言进谏。
伍举就是一个忠心之臣,他冒死求见楚庄王,对他说:“大王,臣斗胆想请您猜一个谜。”
“哦,爱卿好兴致呀,快说来与寡人听听。”
“大王,在山冈上有一只鸟,但有三年的时间它既不飞也不叫,请问大王,这还能算是鸟吗?”
楚庄王一听此话心中便已有数,但是表面仍不动声色。
沉吟了一会儿,他才说道:“三年不飞,但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但一鸣惊人。
寡人明白你的意思,你先回去吧。”
伍举心里顿时明白了:大王贪图享乐只是假象,心里却在思考宏图伟业。
于是,他放心地回去了。
果然,不久后,楚庄王便不再纵情享乐了,迅速开始致力于政治革新。
他首先对那些整天围绕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吃喝玩乐的谄媚之人给予处分,接着又任命曾经冒死进谏的伍举等人。
经过一番治理,整个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
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环境,有时说话需要直来直去,有时则需要拐弯抹角。
所谓拐弯抹角,就是通过转换角度,或者借助其他中介来说服对方的方法。
先秦时代,辩士们进谏国君往往用拐弯抹角的方法,这是因为封建君王喜怒无常,好恶不分,直言进谏反而得不偿失。
上述例子中,成公贾如果直接向庄王进谏,就违抗了庄王先前的命令。
所以他采取了“出谜语”这个方法,拐弯抹角地绕着弯子说,让庄王自己领会。
拐弯抹角能激起人思想上的波澜,让人在思索中明白事理,说服力更强。
运用拐弯抹角的方法时有几个特点:
一、需要借助中介,如一个故事、一则寓言等等,就事论理;
二、巧妙利用时机,不以专门劝谏者的身份出现,以免造成对立局势;
三、换角度提出劝谏,在另外的事情上做文章,其中的隐义由对方自己悟出,使其在自我启发中认识错误,这样既免除了对方心理和面子上的顾虑,又便于改正错误和接受意见。
《战国策》里记有这样一则“南辕北辙”的故事。
说的是从前魏王欲攻打赵都邯郸,谋臣季梁知道此事,忙从旅途返回,求见魏王。
他对魏王说:“我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一个男子,正赶着车向北走,却告诉我他要去楚国。
我提醒他,‘若要去楚国往南走才对’,可那男子说:‘我的马是日行千里的好马。
’我说:‘马是好马,可是你却弄错了方向。
’那男子又说:‘我带够了旅费。
’我说:‘你的旅费够了,但你的方向走反了。
’可那男子又说:‘我的御夫技术高超!’诚然他具备了所有条件,可他却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楚在南,他却向北,因此,他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越远。
大王,您身为霸者之一,刚刚获得天下的钦佩,却想仗着国富兵强而攻打赵国,你的目的是扩大领土,远播威名。
但赵国并非弱小,若进攻不利,反而削弱魏国,可能从此离霸业日远矣。
这不就和那个欲去楚国,却偏偏向北走的男子一样吗?”
魏王听过故事后,若有所悟,改变了原来的主意。
这里,季梁借用一个成语故事劝谏魏王不要进攻楚国,并指出进攻的结果有害无利,魏王接受了他的劝谏。
说话的大智慧:
有理不在声高。
理直气和往往能比理直气壮收到更好的效果。
4、聪明人自我批评,老实人自我表扬
自我批评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既能取得别人的监督和帮助,又能够得到别人的谅解,最终赢得别人的认同。
但有些老实人不喜欢被人批评,更不喜欢自我批评,而是喜欢自我表扬,非但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感,而且是不正确看待自己、自高自大的表现。
这种人常常不做自我批评,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而只是高高地昂起头,好像谁也不如自己。
这样的做法是为大多数人所不屑和讨厌的。
聪明人的故事:
有一次黛博拉在与自己的同事谈话时称其上司是“机器人”,结果被上司知道了,于是黛博拉给上司写了一张条子,约他抽空谈一谈,上司同意了。
“显而易见,我用的那个词绝无其他用意,我现在备感悔恨。”
黛博拉向上司解释说:“我之所以用‘机器人’之类的字眼,只不过是想开个玩笑,我感到上司对我们有些疏远、麻木,因此,‘机器人’三字只不过是描述我这种感情的一种简短方式。”
上司为黛博拉合情合理的解释和自我批评而深受感动,他甚至当即表态,说要努力善解人意,做个通情达理的人。
老实人的故事:
有一位在工厂从事统计工作的女性,调到某机关的第一天,就与陌生的同事大谈自己的过去,说自己如何如何行,并无意间冒出一句“像我这类人在工厂都属上上人”。
结果,同事都说:“你是上上人,还调到我们这里干什么?”
·多自我批评,少自我表扬
聪明人认为自己可能会被人指责时,会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先数落自己一番。
因为人心是很奇特的,当对方发觉你已承认错误时,便不好再多指责。
如当你有求于对方时,一开始你就说:“我这可能是无理的要求”,“我说这些话可能有点罗嗦”,或“我说的话可能过分点”。
此时,即使你说的话确实令对方感到厌烦,对方也不会因此当面指责。
如果反复使用,反而更能加强效果,使对方轻易地听完你的要求,并接受你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专家卡耐基在其《美好的人生》一书中,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从卡耐基家步行一分钟,就可以到达森林公园。
他常常带着一只叫雷斯的小猎狗到公园散步。
因为他们在公园里很少碰到人,又因为这条狗友善而不伤人,所以卡耐基常常不替雷斯系狗链或戴口罩。
有一天,他们在公园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警察严厉地说:“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而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
你难道不晓得这是违法吗?”
“是的,我晓得。”
卡耐基低声地说,“不过,我认为它不至于在这儿咬人。”
“你不认为!你不认为!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
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这次我不追究,假如下次再被我碰上,你就必须跟法官解释了。”
卡耐基的确照办了。
可是,他的雷斯不喜欢戴口罩,他也不喜欢它那样。
一天下午,他和雷斯正在一座小坡上赛跑,突然,他看见那位执法大人正骑在一匹棕色的马上。
卡耐基想,这下栽了!他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
他说:“先生,这下你当场逮到我了。
我有罪。
你上星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要罚我。”
“好说,好说,”警察回答的声调很柔和,“我晓得有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样一条小狗出来溜达。”
“的确忍不住。”
卡耐基说道,“但这是违法的。”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警察说,“我们这样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那位警察也是一个人,他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因此,当卡耐基责怪自己的时候,唯一能增强他自尊心的方法,就是以宽容的态度表现慈悲。
如果我们免不了会受到责备,何不自己先认错呢?
听自己谴责自己不比挨别人批评好受得多吗?
你要是知道某人准备责备你,你自己先把对方责备你的话说出来,对方十之八九会以宽大、谅解的态度对待你,就像那位警察对待卡耐基和他的爱犬一样。
·夸耀自己的人是浅薄的人
老实人总爱找机会自我表扬一番,其结果,只是向别人证明了你其实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同时给人一种感觉:“这个人所说的话一点也不可信,别听他瞎吹。”
有一个小伙子,头脑灵活、思路敏捷,看起来确实有点儿聪明。
一次他去一家大宾馆应聘。
主持面试的客户部经理,在同小伙子谈完一般情况后,便问道:“我们经常接待外宾,是需要外语的,你学过哪门儿外语,水平如何?”
“我学过英语,在学校总是名列前茅,有时我提出的问题,英语老师都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
他不无自豪地说。
经理笑了一下又问:“做一个合格的招待员,还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你……”经理的话还没说完,他便抢着说:“我想是不成问题的,我在校各门学习成绩都不错,我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快,做招待员工作绝不会比别人差。”
“那么说,就你的学识来说,当一名招待员是绰绰有余了?”
“我想,是这样。”
“好吧,就谈到这里,你回去听消息吧。”
他沾沾自喜地回去等消息,可等到的消息却是不录用。
小伙子本来想自夸一番,以便获得经理的信赖,没想到结果是抬高自己,反而没给人留下好印象,失去了别人的信任。
在兔子还未倒地之前,千万别吹嘘你打死了兔子。
事情未成功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你需要的是谦逊而不是吹嘘。
·没有谁是说话的“全能选手”
有的老实人自信过头,对自己的评价甚高,对别人的评价却过低,在任何事情上都敢发表高见,好像他什么都懂似的。
尤其是一些领导者,以全才自许,把自己当成各方面的行家,凭着感觉以及一知半解的一点东西,喜欢对任何人任何事情指指点点,即使在专业人士面前也不例外。
而且他的言论不容挑战。
一旦按他的主张决策并出现重大工作失误,他仍不认为那种自以为是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以“交了学费”一推了事。
这种过于自负的人无疑是让人讨厌的,他们也许真的很强大,却很难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欢,注定会过得很孤独。
自命不凡的人,把自己当成全能选手,一身兼有“先知”、“教练”、“裁判”、“批评家”等多种资格。
比如,当你出错正在懊恼不已的时候,他先知先觉地告诉你:“我早就告诉你不要这样做了,告诉你不要那样做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傻了吧?”
他以前对你发过这样那样的议论,其中有一句的确验证了你此时的失误。
可在当时,由于他的议论太多,甚至自相矛盾,你根本分不清哪一句才是对的。
当你在埋头工作的时候,他自信地告诉你:你这样做是错的,你那样做是错的。
然后他又自信地告诉你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可是如果你真的按他的指点去做的话,十有八九是劳而无功。
因为他教给你的方法往往不切实际,而是想当然的结果。
自命不凡的人大多自信过度,让人望而生厌。
如果你不想成为这种人,就有必要尽力回避以下列举的种种习惯。
这些习惯会使人对你的智慧和人品产生怀疑,任何想要培养个人魅力的人,都应远离这些习惯:
不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经常以不悦而且对立的语气说话;
应该保持沉默时偏偏爱说话;
“我”字当头,而且经常毫无顾忌地打断别人的话;
以傲慢的态度提问题,给人一种只有他最重要的印象;
不请自来或在不适当时刻打电话,似乎他天生具有打扰别人的权力;
自吹自擂,总是试图表现得比别人高明;
不管自己是否了解,而任意对事情发表意见:
嘲笑社会上一切不合己意的新生事物:
公然质问他人意见的可靠性;
以傲慢的态度拒绝他人的要求:
指责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当着他人的面,批评部属和同事的错误;
措词不当或具有攻击性;
当场表示不喜欢,缺乏应有的礼貌;
为错误做辩解。
无数老实人之所以与成功失之交臂,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了自欺的理由。
像什么“如果每天不堵车,我就不会经常迟到了;现在竞争太激烈了,要是早几年我也会成为××行业的精英;如果我有××的学历我早就成为这方面的杰出人才了……”等等。
每一个借口都是自欺欺人的。
在某些时候与某种程度上,这些借口看起来只是拿来应付别人、推诿别人而已,可归根结底是自己拿来当作原谅自己,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的理由。
在你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的同时,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一次机会。
·有错认错才叫会说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之后,该如何处理。
做错事情之后,向人低声道歉固然必要,但有时仅靠一句“对不起”是不足以获得别人谅解的。
诚然,推卸责任是我们找借口辩解的一种方式,然而,问题不在于我们要找借口辩解,而在于我们辩解时不能太直率、太生硬。
任何人都会进行辩解。
堪萨斯州大学心理学家斯尼德指出:“如能使对方感到出现目前的过失是事出有因,而且保证不再会重复,找借口辩解会消除一定的紧张情绪。”
暂时的终止辩论,偃旗息鼓,这是在论战中不慎失误,形势对自己明显不利时,你可以采取的一种暂时退却的策略。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你振作精神,调整战术伺机再战。
任何人在论战中都难免有失误,任何一方都可能遇到强劲的对手,若一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强敌抓住把柄击中要害。
此时既不能强辩,也不可狡辩,否则你将败得更惨。
为了终止已造成的失误,最好装聋作哑,不予理会。
高明的论辩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
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
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其葫芦里藏的什么药。
有的人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人理解,以为这是他们不屑辩解的豁达胸怀。
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
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往往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公开讲话也好,与人交往也好,犯错在所难免,而有些看似不经意的错误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所以及时认错、及时低头,开诚布公地讲一些能让人谅解的低头话才是一种会说话的表现。
·失误不应成为原谅自己的借口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波士顿大学曾聘请了一位十分著名的教授为传播系主任,这个教授在一次讲课时,讲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而这段话是他从其他地方看到的,本来他是要交代这段话的出处的,但教授刚讲完那段话,下课铃就响了,教授便下课了。
在西方的许多著名大学,要求学校的每个老师和学生不能以任何形式剽窃别人的成果,即使是老师在上课时所讲的内容,如果引用了别人的话,都必须明确指出,如果不指出,便认为是一种不诚实,是一种剽窃行为。
所以,当这个教授下课后,有一个学生便向校长反映,说那个教授在上课时用了某个杂志上的话,但却没有交代出处。
校长便找到这个教授核对,那个教授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便立即提出辞职。
由于其他教师的挽留,最后学校决定撤销他的主任职务。
第二天,这个教授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道歉。
在许多人看来,这也许是小题大做,何况那个教授并不是存心不想说那段话的出处,实在是因为下课了他没有来得及说;再说,就是这个教授说了那段话不是自己的,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影响,他为什么要故意不说呢?
再退一步说,即使不说出出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学生反映了这个很小的问题,校长还是十分重视,即使知道了这个教授不是故意不做交代,校长还是撤了他的主任职务。
而这个教授呢?
他在校长找他的那一刻,便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疏忽犯了大错。
他在那一瞬间便觉得自己不配在这里为人师了,所以他立即提出了辞职。
最后因为同事们的挽留,他虽然留了下来,但仍觉得错在自己,所以在第二天上课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向他的学生真诚地道歉。
因为他明白,失误,不能成为原谅自己的原因。
在这件事情中,无论是那个学生,还是校长,抑或那个失误的教授,都表现出了一种对虚伪的厌恶,对诚实的追求。
那个学生并不因为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不诚实,哪怕他并不是故意的;校长也并不因为这个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失误;教授也不因为失误,便找种种借口原谅自己。
其实,学生、校长和教授,所不能容忍的不是这件小事,而是不能容忍哪怕是半点的虚伪,无论这种虚伪来自有意还是无意。
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容忍了无意的虚伪,便是对真诚的一种亵渎。
做人,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应该真诚,不应当虚伪,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
我们只有不断地清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内心深处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伪,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我们应该向那个指出教授不诚实的学生报以敬意,我们应该对那个校长给予赞扬,当然,我们更应该向那个不因为失误而宽容虚伪的教授致以崇高的敬礼。
·道歉不仅仅是认错
与人交往,难免说错话、做错事,也就难免得罪人,有时甚至给人家带来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对此,聪明人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向人家道歉,并主动承担责任,一般情况下,总是能得到别人原谅的。
倘若你发现自己错了,又不能及时向别人道歉,甚至千方百计找借口为自己辩解,其结果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谅解,相反,还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和人格、形象上的损害,使你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小看了道歉的作用。
简单地说,道歉必须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诚恳,二是要及时。
及时而诚恳的道歉有以下几种方式。
(1)表示有所醒悟,希望得到谅解
三国时,公孙渊在辽东割据,害怕曹操征讨,就给孙权写信要归顺东吴。
孙权决定派军队带着钱财支援他,并封公孙渊为燕王。
大臣张昭认为公孙渊不可靠,极力反对孙权这样做,两人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孙权最后还是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张昭一气之下,不去上朝,孙权也生气了,派人把张昭家的门给堵上了。
张昭更不示弱,让家人在门里又堵上了一层。
后来,公孙渊杀了孙权派去的人,孙权这才认识到张昭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几次到张昭家认错,张昭就是不见他。
一次,孙权又来到张昭家门口,高声喊张昭的名字,张昭仍卧床不起。
孙权派人烧他的门,本意是想逼张昭出来,但张昭把窗户也让人关上了。
孙权一看,连忙让人把火扑灭,自己一直在张昭的门前站着。
后来,经过儿子的劝说,张昭终于露了面,孙权一看,非常高兴,赶紧把他让到自己车上,一路上自责不已,请张昭原谅。
从此,君臣和好如初。
(2)表示捐弃前嫌,希望得到帮助
1754年,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率领部下驻守在亚历山大市。
有一次选举弗吉尼亚议会议员时,一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思在关于选举问题的某一点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他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
佩思把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
华盛顿的部下马上赶了过来,准备替他们的长官报仇。
华盛顿当场予以阻止,并劝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给佩思送去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地到一家小酒店去。
佩思如约到来,他是准备来进行一场决斗的,令他感到惊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
“佩思先生,”华盛顿说,“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
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朋友吧。”
从此以后,佩思便成了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
(3)表示承担责任,希望得到理解
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总理来中国访问,拟签中德友好互助条约。
按照国际惯例,公布要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同时进行。
然而由于记者的疏忽,在条约未签订时,就提前发了消息。
周恩来总理看到报纸,立即打电话向已到外地访问的民主德国总理表示歉意。
当天下午他把有关领导和记者请到办公室开会。
在了解问题发生的经过后,他说:“我只在国务会议上提醒记者暂不发表,却没在人大常委会上向记者交代,结果出了问题,这是我的疏忽。”
然后,总理才对有关人员指出错误的性质、影响,及各自应负的责任和教训。
周总理这种主动承担责任的道歉方法,使民主德国总理很受感动,并表示谅解。
真正的道歉并不只是认错,承认自己的言行破坏了彼此间的关系,而是要勇敢地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通过道歉表示你对这个错误十分重视,并希望重归于好,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破裂了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增进感情。
说话的大智慧: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完成了什么事,而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话,只会使用华丽的辞藻高谈阔论,只会惹来别人的阵阵讪笑。
(https://www.eexsww.cc/shuohuabuyaotailaoshi/32210639/)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