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说话有技巧(2)
3、聪明人会说善意的谎言,老实人直来直去
在社交活动中,用善意的谎言适时为陷入困境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不要让人难为情,是博得好人缘的一个方法,也是为人的一种美德。
这不仅能使对方对你有好感,而且也有助于你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聪明人的故事:
一次,老张到外地去办事。
临返回时恰好遇见邻厂的一辆卡车,他就想搭这辆卡车回去,尽管张师傅不认识司机,但是经过交谈还是搭上了车。
回到家后,老张发现有只提包忘在车上了。
他立即返回去找,但提包已经没有了踪影。
第二天,老张到司机家中,先感谢他帮忙捎脚儿,然后说自己忙乱中把一只提包落在车上了。
他说:“一发现提包不在,家里人就催我快找。
我说不用着急,那位师傅的为人很好,又没别人,他见到后一定会帮助收起来的。”
听了老张这番话,司机略一思忖,说:“收车后发现有只提包,我断定是你忘记拿走,放在车上怕出差错,就拿回来了。”
说着,从里屋拿出了那只提包。
老实人的故事:
美国男子克尔一生耿直,憎恶在人际交往中有任何虚假。
为此,他在60年生命旅途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终于有所醒悟。
他痛苦地发现自己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倾心交谈的人,连妻子和儿女也已离他远去。
克尔只能把自己的新想法写在日记里,讲给自己听。
克尔这样说:“我到现在才相信,人与人相处是没有绝对诚实的。
有时候,假话和假象更能促进友情和爱情。”
·有的谎言让事情更圆满
“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就是一种智慧。”
真理和事实是客观的,说与不说一个样,只有“谎言”才体现了一些“人文色彩”。
生活离不开“谎言”,有些时候,你不能不说谎;在一些非常时候,甚至只有说谎,才会让事情的结局更加圆满。
美国作家欧?
亨利写过一篇题目为《最后一片叶子》的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公寓的一个房间里,住着一位身患重病的女人。
她的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在秋风的摇曳下,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
病人守望着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
女病人的邻居一位老画家得知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画笔画了一片能够以假乱真的叶子,固定在树枝上。
寒冷的冬天到了,只有那片叶子还孤零零、顽强地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守望着那片唯一的树叶,心想那片叶子是那么的顽强,能在寒风中傲立枝头,自己的生命也不能那么脆弱,是上帝为她留下了一片叶子,让她重新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于是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经常会宽慰病人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
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
同样,作为亲友,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话接着编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
因为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往往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在生病的日子充满快乐和希望也是一种人道精神的表现。
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做些什么?
在面对病人时,谎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面,适当的谎言也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则会树立信心,并且真正有所进步。
曾经有人作过这样的试验:把学习能力、成绩相当的初一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经常给以表扬与称赞;第二组经常给以责备和批评;第三组既不给以表扬和称赞,也不给以责备和批评。
在授课时,让三个组的学生做一些具有相同难度的数学练习题。
这个实验连做了一个学期,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在不断上升;第二组学生开始有一些进步,后来就逐渐地停滞不前了,学习效果很差,以至于有人开始厌学;第三组学生最初成绩有所上升,以后成绩就开始停滞不前了。
可见,能使学生实力倍增的谎言格外受到欢迎。
大学教授们经常给学生写一些推荐信,或是用来向国外学校申请奖学金,或是用来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
如果学生的确是顶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说,照实写就是了。
倘若教授诚恳地指出该学生不是那种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荐的一方就可能理解为该学生是个差劲的学生。
如果这样做,他的推荐信可能伤害这个学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机会或难以找到工作,甚至对其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所以,教授们提笔写推荐信时,必定在其中夸奖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你可以认为这是在撒谎,但这样的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
还有一类谎言是社会礼仪中必须说的奉承话,这些话里大都含有水分,或夸张或空话连篇。
听着那些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虽然心里并不一定十分愉快,但人们如果缺少这些空话与谎话,社交礼仪就无从谈起了。
礼节性语言和奉承话可给人们的幻想与虚荣心带来极大的满足,使人从困境与艰难中摆脱出来。
它让人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是受到尊重与重视的,因此它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卢梭在《忏悔录》中曾经这样说:“我从没有说谎的兴趣,可是,我常常不得不羞愧地说些谎话,以便使自己从不同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有时为了维持交谈,我迟钝的思维,干枯的话题迫使我虚构一些事情以便有话可说。”
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中国人的教养?
我一直苦苦思索,于是发现了以下三点:一、说谎;二、具有像绅士一样说谎的能力;三、以幽默感理解自己心境的平静,并且对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过于热衷。”
人,总是要面对生活的。
生活中,真实是重要的,真诚更加重要,这对人生、对社会无疑是有更大价值的。
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头地。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只会被人当成“笨蛋”、“傻瓜”来看,只有把握一定的原则,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创造性地说谎才是说话高手
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萧伯纳曾经说过:“我开玩笑的方法,就是编造真实。
编造真实乃是这个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
的确,编造出来的真实往往更具吸引力,而且如果能运用得当,它还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
而要想让这种编出来的事实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就需要巧妙把握好下面两个步骤。
(1)要编得合情合理,让对方真假难辨
在编造某种真实的时候,要尽量显得合情合理,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
要编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
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对你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备与警惕,对你所说的一切也会本能地产生怀疑。
这就更需要在编造时,在合理上下些工夫。
有时,不妨来一点真真假假,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的混沌局面。
你不要说得太具体,让对方感觉你高深莫测。
这时,对手感觉“实亦实,虚亦实”。
于是,他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编造的全部内容。
(2)表达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
说话时,语言的重要表达形式是声音。
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应当辅以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的帮助。
对方对你的所编造内容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对你表达的感知与理解的深浅。
自己的表达越明晰、越确切、越执著、越有诱惑力,对方的感知与理解力就越强,从而,导致对方产生错觉的概率也越高。
因此可以说,表达是在操纵对方的知觉。
一旦开始编造假话,摆在自己面前的,是既要千方百计调动对手的情感,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又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虚拟,使对方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
要让对方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那么,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有相信你所说的,他才能获得利益,迫使他认为“相信你所说的”是他的唯一选择。
为了使你的假话更加有效,还可以利用人们的认同心理,站到对方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为对方的利益说话,使对方感到自己是为他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并适当使用一些缓解对方警惕性的言语。
诸如“事须三思,免致后悔”、“考虑到我们双方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聪明的人都会这样做”之类。
如此,对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相信你所说的话。
编造出的“真实”,由于经过周密思考和精雕细琢,往往更有可信度。
虽然这是一种谎言,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你说得合乎情理,它比真诚更能打动人。
因此,假话同真话一样是人们交往与沟通的一种需要。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无悖于道德的谎言都会为你创造出更多的好处。
如果你能本着真诚的原则,编造出一些让他人容易接受而不伤害他人利益的谎言,那是你的高明。
你完全没有必要固执于“绝对诚实”。
相反,你若本末倒置,不分场合、不恰当的“真诚”也会让人对你避而远之。
·善意的谎言也很重要
虽然撒谎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各种各样的交际场合为了避免让人难为情,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它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结果却发现坦诚在许多时候会使我们碰得头破血流。
只是人们为了维护心目中一种虚幻的纯洁和躲避政治的禁忌,才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很多时候,交际并不需要真实。
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曾给一位作家写信,倾诉和克尔一样的苦衷。
他从小受到诚实的熏陶,可是走上社会不久,却因为几句真话屡遭白眼。
他希望能找出原因,但是这样的问题绝不是一封信所能说清楚的。
作家考虑再三,干脆只给了这样两句话:“当我的父亲与我探讨家庭大计时,我绝对不会说假话,而当我的母亲因病将不久于人世时,我会对她说‘没关系,医生说你马上就会好的。
’”
这就是说真话和说假话的区别。
善意的谎言,在人际交往中几乎不可缺少。
当我们得知亲戚病重,当我们获悉朋友遭难,我们就时常会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谎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没有不说谎言的人。
许多谎言在形式上与人际间真诚相处不一致,但在本质上却吻合于人的心理特征。
人都不希望被否定,人都希望猜测中的坏消息最终是假的。
为了人们许多合理的心愿暂时不被毁灭,善意的谎言就开始发挥作用。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联官员。
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
我方一位同志当场作了纠正。
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
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
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
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翻译准确无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
并慢慢重述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之后这名苏军中尉准确地翻译了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
总理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
苏联官员和其他将领为此都流出了热泪,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
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自己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便可造成一种对他的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须“点到为止”。
如果把每个人的失误当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制造笑柄的失误。
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失当,等等。
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
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让他对你心生反感,而且也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在社交中,有时常会进行一些带有比赛性、竞争性的文娱活动,比如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
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实力雄厚”、绝对能取胜的情况下,往往并不会使对方败得很惨,反倒是有意让对方胜一两局,既不妨碍自己总体上的获胜,又不使对方太失面子。
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连赢几盘后,往往会有意地走错几步,让对方最后赢一两盘。
为人处世正像下象棋,只有那些阅历不深的小青年,才会一口气赢对方七八盘,对方已涨红了脸、抬不起头,他还在那儿一个劲儿地喊“将”。
其实,作为社交活动,并非正式比赛,对输赢不必那么认真,主要目的还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否则,计较起来,会给对方造成不佳的心情。
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不但要尽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别人下不了台,而且要学会在对方可能不好下台时,巧妙及时地为其提供一个“台阶”,这就为我们以后更深的交往铺设了一架云梯。
善意的谎言必须注意以下三条技巧:
(1)真实
谎言是无法真实的,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模糊不清的语言表达真实。
如果一位朋友穿着新买的时装,问我们是否漂亮,而我们觉得实在难看时,我们便开始模糊作假,回答说:“还好。”
“还好”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不太好或是还可以?
这就是谎言中的真实。
它区别于违心而发的奉承和谄媚。
(2)合情合理
这是谎言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许多谎言明显是与事实不符的,但因为它合乎情理,因而也同样能体现我们的善良、爱心和美好。
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将要离开人世,丈夫为之极感颓丧。
他应该让妻子知道病情吗?
大多数专家认为:丈夫不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她;也不应该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增加她的负担,而应该使妻子生命的最后时期尽可能快活。
当一位丈夫忍受着即将到来的永别时,他那与实情不符的安慰反而会带给我们感动。
因为在这谎言中包含了无限艰难的克制。
(3)必需性
这是指许多谎言非说不可。
这种必须有时候是出于礼仪。
例如,当我们应邀去参加庆祝活动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我们必须把悲伤和恼怒掩盖起来,带着笑意投入欢乐的场合。
这种掩盖是为了礼仪需要,怎能加以扼制?
有时候我们说谎是为了摆脱令人不快的困境。
例如,美国官员曾经就一项新法案征求意见,有关人员询问琼恩:“你赞成那个新法案吗?”
琼恩说:“我的朋友中,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工作人员追问琼恩:“我问的是你。”
罗斯说:“我赞成我的朋友们。”
如果我们按照上述三条规则去处理生活中那些不得不说的善意的谎言,它肯定会给我们带来魅力。
只要我们心存真实,把善意的谎言仅作为交际的一种策略,就是美丽的谎言。
它是在善意基础上交际的必要策略。
这同丑恶的假话,同以不可告人的目的编造的谎言相比,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那种心术不正、诈骗、奸侫、诬陷的人迟早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实话也有巧方法
人固然要说实话,但是说实话也有巧方法。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直言的事情或场合,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委婉含蓄的说话技巧。
含蓄就是在交谈或论辩中,不把本意直接说出来,而是采取曲折隐晦的方式表示本意,带有哑谜特色的一种当众讲话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位记者问萧伯纳:“当今世界上你最崇敬的是什么人?”
萧伯纳答道:“要说我所崇敬的第一个人,首先应推斯大林,是他拯救了世界文明。”
记者接着问:“那么第二个人呢?”
萧伯纳回答:“我所崇敬的第二个人是爱因斯坦先生。
因为他发现了相对论,把科学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为我们的将来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他对人类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
记者又问:“世界上是不是还有阁下崇拜的第三个人呢?”
萧伯纳微笑道:“至于第三个人嘛,为了谦虚起见,请恕我不直接说出他的名字。”
细加揣摩便会明白萧伯纳的本意,记者们心领神会,对萧伯纳含蓄幽默的说话技巧钦佩不已,同时也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说、不忍说,或者是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而不能直说的话,因此不得不“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使本来也许十分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
在以下情形你可以使用委婉含蓄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当你要表达难以启齿的事物、行为或要求时,含蓄的方法可帮你解围。
《贵阳晚报》曾介绍过一位卖夜壶的老大爷与一个顾客的对话:
冬天,一个顾客见有久违的夜壶上市,而且质量很好,造型别致,便去挑选。
但选来选去,总感到太大,便自言自语道:“好是好,就是大了点。”
老大爷闻言,笑道:“冬天--夜长啊!”
顾客一听,会心地笑了,于是买了一把。
对话中,这位老大爷用“冬天--夜长”一句话,含蓄地表达了“夜长尿多”的意思,幽默风趣。
对有些棘手的问题不便明言,但大家都能明白时,为照顾对方面子,维护自己的尊严,当众讲话时可含而不露,让听众去自己体会。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
尼克松与基辛格及白宫来的工作人员被安排在18号楼,而国务卿罗杰斯等人住在不远的6号楼,基辛格以前两次来访时在这幢楼住过。
尼克松从住处的安排就觉察出周恩来十分熟悉美国国情,知道美国权力设置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制度。
到达宾馆后,大家在会客厅摆成大圆圈的沙发上落座,周恩来总理和美国客人一一打过招呼,寒暄中不时开几次小小的玩笑,以活跃气氛。
当时由于中美未正式建交及历史原因,很多问题的表达都让人感到棘手。
如何才能既维护自己的尊严又不令对方过于难堪成了外交活动的理想境界。
在谈判时,采用含蓄的方式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令对方一思即得,又能使谈判顺利进行,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就鲜明地体现在对含蓄方式的运用上。
晚上,在欢迎尼克松总统一行的酒会上,周恩来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
听到这一“原因”,在场的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心照不宣,相视一笑。
这一“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真是绝妙,它既使在座的人们知道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和干涉,又不伤美国人的面子。
当你发现领导或长辈确实犯了错误,又不便直接指出时,借助含蓄语言可以起到劝导作用。
齐景公滥用酷刑,百姓怨声载道。
晏子一直想借机劝谏。
一天,齐景公对晏子说:“先生的房子离集市太近,狭小潮湿,喧闹而多尘土,我想给你换一处好房。”
晏子推辞说:“离集市近,也有好处,买什么东西出门就到,再说,怎么敢烦劳众乡里帮我盖房搬家呢?”
景公笑了笑道:“你离集市近,了解市价行情吗?”
晏子点点头。
景公问:“那你说现在市场上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
当时齐景公对百姓采用的酷刑是砍掉双腿,因此市场上卖假肢的很多。
于是晏婴趁机说:“踊贵履贱。”
意思是说市场上假肢需求量增大而不断涨价,而鞋却十分便宜。
齐景公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从此免了砍腿的酷刑。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巧方法让实话更加生动,更加活泼,更加让人能够接受。
说实话是一回事,怎么说是另一回事。
说实话不代表一定要板着脸摆事实讲道理。
·有些借口是必需的
在现实的交际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实在不喜欢的人,或者一个让人很尴尬的话题,如何应对这种状况,与麻烦的对手打交道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此时,聪明人化解尴尬处境的最常用办法是“找借口开溜”。
相信很多人都尝试过这种办法,可问题在于如何让这个借口显得自然,而不要出现欲盖弥彰的状况,使得状况变得更加尴尬了。
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当时的场合和可利用的一些资源随机应变,见势行事。
对于难缠而麻烦的对手,不妨采用下面这个办法:
故意忘记他的姓名,暗示你对他的漠视。
不同的称呼,表示了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代表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程度。
如双方见过面,对方对自己的名字却根本没有印象,表明对方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
对于专门从事与人打交道工作的人,记住对方的名字并在下一次相见时叫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武器,客人会因此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愉快感觉,感到受到对方的重视。
若是不想承认对方的能力和人格,或者不希望与对方打交道,就可以故意假装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暗示与之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你占有优越的地位。
这是一种实用的心理技巧,对于惹人厌烦或有意轻视疏远的对象,就故意问:“啊,我忘记了,你的名字叫什么?”
这种问法,一定会给对方以相当大的打击,因为这样问就表示,你的存在对我毫无帮助,所以我根本没有记住你的名字。
这种不友好的问话一出口,对方就容易显得有些不自在,他们会认为,说这话的人很不礼貌或者很傲慢,也就往往会终止交谈。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斗争中,他立功最多,颇为朱元璋所器重,封他为燕王,令他镇守北平。
皇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曾有意立他为太子,但因他之上还有两位兄长,为免除兄弟相争,朱元璋只好以孙子朱允炆为帝位继承人。
对此,燕王朱棣一直耿耿于怀。
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时,各地藩王,都是父辈,割据要地,虎视眈眈。
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密奏:“燕王智虑过人,又镇守北平这样的形胜之地,兵强马壮,不可不防。
不如将他迁往南昌,万一有变,也容易控制。”
朱允炆本就对他这位力智超人的皇叔很是疑惧,见此密奏后,深以为是,便着手做了一系列的相应的部署,对朱棣严加防范和监督。
朱棣也确实对这个软弱无能的朱允炆不大看得起。
没当上皇帝,心中有怨,早有取而代之之意。
于是,在王府内私制兵器,招兵买马,暗中操练作起事准备。
不久,燕王朱棣的阴谋被人告发,遭到朱允炆严加训责,燕王朱棣颇感恐慌。
马上起兵反抗朝廷吧,时机还未成熟;自然更不能束手待毙。
他心生一计,决定以装疯来迷惑朝廷。
于是,他经常狂呼乱叫、奔走于燕京的长街闹市,或闯入酒楼饭铺之中,夺人酒食;或颤三倒四,胡言乱语;或昏睡于泥土污秽之上,终日不醒。
“燕王疯了!”
这个消息传遍朝野。
体格一向健壮的他突然会变成这模样,也令许多人感到疑惑。
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便决定亲去王府探个究竟。
当时已是夏历六月,正值盛夏,酷热难忍,只见朱棣却围坐在火炉边,浑身发抖,连呼:“太冷了,太冷了!”
见有人来,甚至都站不起来,不得不拄着拐杖起身迎接。
此情此景,使得张、谢二人不由消除了怀疑。
虽然纸里最终包不住火,但燕王的装疯却为他发动“靖难之役”赢得了时间。
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便以“靖难”为名,公然与朝廷对抗。
经过四年血肉相争,朱棣攻陷京城,登位称帝,史称明成祖。
朱允炆下落不明,有的说在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逃亡在外,出家为僧。
燕王以装病为借口,为自己争取了夺取政权的时机,而后晋时期的冯道也用借口使自己顺利脱身。
后晋时期,冯道奉命出使契丹,意外受到礼遇,契丹王还有意留用他。
冯道内心不愿留在契丹,但又不敢拒绝。
于是,他一面上奏契丹王,说:“辽与后晋有父子关系,事子若事父,这样看来,我现在实际上等于出仕两朝。”
博得契丹王的好感;另一方面,冯道命令部下购置薪炭,以备寒冬之用,表示他不敢逆旨而就此回国。
使契丹王觉得他是难得的“忠义”之士,且有隐衷难言,因而心生怜悯,便允许冯道回国复命。
这时,冯道却故作姿态,滞留不走,经契丹王多次催促,才慢慢地收拾行李。
出发后,他沿路停留,以示依依之情,一行人费时一个多月才越过国界。
对此,随行人员都迷惑不解地问他:“我们归心似箭,都恨不得插翅飞回,为什么你却老是盘桓不走呢?”
他说:“这是我的以退为进之计。
我何尝不希望早点回国呢?
但是不论我们如何赶路,契丹只要快马加鞭,一日之内就可追上我们,因此我佯装对辽地有不舍之情,避免对方猜透我的心。”
回国后,他又以不念异国之封而毅然归来的行动得到后晋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有的时候,为了保全自己,找些借口,说些善意的谎言是必需的。
说话的大智慧:
善意的谎言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是一种生存智慧。
(https://www.eexsww.cc/shuohuabuyaotailaoshi/32210636/)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