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说话有技巧(3)
4、聪明人谦虚含蓄,老实人锋芒毕露
为人处世没有城府不足以立世,含蓄来自于自我控制的黑白转化之功。
如果能够像冰山一样只露出一角,让人摸不透你的心思,不但你会自保无虞,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要做之事莫讲出,说出的话莫照做,让人无法掌握、透你的深浅,此为黑白不倒翁之法宝。
聪明人的故事:
唐代名相魏征以直言善谏闻名,而他在批评唐太宗时也很善用含蓄的方法。
一次,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鸽子,唐太宗很高兴,就托在手臂上逗着玩,见魏征进来,怕他看见,赶紧揣到怀里。
其实魏征已看见了,只是故意不言明,奏事时有意慢条斯理,拖延时间。
结果等魏征走了,鸽子也闷死在唐太宗怀里。
魏征用含蓄的方式批评了唐太宗“玩物丧志”的行为。
老实人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雄巴顿将军毫无城府,不但使上司颇为难堪,而且自己也失去了不少人缘,被同事们称为“和平时期的战争贩子”。
1925年巴顿到夏威夷的斯科菲尔德军营担任师部的一级参谋。
一年后,他被升为三级参谋。
巴顿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对战术问题和部队的训练提出建议并进行检查,但他经常越权行事。
1926年11月中旬,他观看了第二十二旅的演习,对这次演习非常不满。
他直接向旅指挥官递交了一份措辞激烈的意见书。
他的这种做法是纪律所不允许的,因为他只是一名少校,无权指责一名准将指挥官。
这样一来,他便招致了上司的非议和怨恨。
但巴顿并未吸取教训,1927年3月,在观看了一场营级战术演习后,他又一次大发其火。
他指责营指挥官和其他人员训练无素,准备不足,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虽然这次他很明智地请师司令部副官代替师长签了名,但其他军官心里很清楚,这又是巴顿搞的鬼,所以联合起来一致声讨巴顿。
众怒难犯,师长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位爱放大炮的参谋从三级参谋的位置上撤下来,降到二级。
·锋芒不要太露
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问礼。
智者告诫仁者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会潜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
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
所以,一个人还是有所节制为好,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不可处处占上风。
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
就像出头的椽子会先烂掉,太高的树容易遭大风折断的道理一样,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世上的高人往往其貌不扬,由于不太抢眼,可以避免别人的注意力,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练就一笔好字的人谎称不会书法,这样可以推掉许多违心的差事;力大无比的人往往装成手无缚鸡之力,紧急时才能够出乎意料地打败来犯者。
做人,锋芒太露,就等于把自己的底细给对方交代得一清二楚,一旦交起手来,就首先输掉了一半,实难收到突见奇功的效果。
但做人又不能不露锋芒或过于藏而不露。
过于藏而不露,总给人一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感觉,让人觉得你这人虚伪无比。
不可不露,却又不能太露或乱露,只要不刻意显露就好。
有能力终究是要露出来的,只要时机、地点、人事三者合适。
如果有一样不合适,那就不要乱露,以免招来不必要麻烦,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恼。
这种深藏不露的处世智慧与西方张扬个性注重表现有所不同。
西方教育注重“表现”,主张“有能力就要表现出来,有一手就要露出来”,否则和没有能力没有什么两样。
西方人不但好表现,到处表现,而且还要随时告诉别人自己表现了些什么东西,甚至随身携带一些以资佐证的物件,证明自己确实如此。
中国人当然也明白“表现”的道理,知道“老虎不发威,很容易被当做病猫”。
不过我们更了解“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惨痛苦境,在表现之前,先做好“等到达那里,先打听一下当地的情况,再做打算”的准备工作。
所以两者的区别不在于表现不表现,而是怎样表现。
前者是舍身哲学,主张能露就露,露光了就走路,后者是守身哲学,主张先打听一下,看一看露到什么程度最合理,然后才合理地显露。
深藏不露是为了看一看有没有比自己更合适的人走出来。
若大家都争着要露,特别是那些才能平庸,又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其结果只能是埋没了真正的有才华的人。
不强出头,其实就是在不应该自己出头的时候,千万不要出头,一定要出头不可,也应该设法让别人先出头。
万一让不过,才抱着不得已而为之的心情来出头。
当然,没有什么本领的人无须讲究什么深藏不露。
因为自己很平庸,就算利用深藏不露来“藏拙”,充其量也只能隐瞒一时,最终会被人识破,原形毕露。
·小心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都能做到。
而有些人难免自恃聪明,孰料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有聪明和糊涂之分,同为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为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糊涂往往给人以愚拙的印象。
然而,或智或愚对人一生的命运关系极大,所以人们大都以聪明为美,表现自己聪明的一面,隐瞒自己笨拙的一面。
真正聪明的人却不这样做。
他们信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并以其为美。
真正的聪明人几乎都以大智若愚的方式来保护自我。
嫉贤妒能,几乎是人的本性,所以《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意思就是说: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
人也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因为锋芒太露而遭人暗算。
三国时的杨修就是因才华过主而遭杀身之劫。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我们还是谨记中国那句千古名训“大智若愚”为妙。
有时,糊涂一点,反而是一种聪明与智慧,甚至是一种大聪明和大智慧。
列宁说过这样一段话:聪明人是不犯重大错误同时又能容易而迅速地纠正错误的人。
真正的“精”者,既能明白他周围所发生现象的是是非非,也非常明白自己身上弱点所在。
他们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吸收他人的优点来丰富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
他们从不用语言来显示自己,总使人有一种谦虚、实在的感觉。
因而真正的“精”者,永远是生机勃勃的,富于进取精神的。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做到聪明非常困难,一个人要做到糊涂也非常困难,而一个人由聪明升华到糊涂更是困难。
可见,对比聪明,糊涂是更高层次的聪明。
因为,这种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不露痕迹的聪明。
在复杂的世界中,一个人如果能够以大智若愚的方式生存,他就能够避免很多麻烦的缠绕,达到一种逍遥的境界。
·含蓄才是最有力量的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个人犯了过失,并不等于他一无是处。
所以在批评对方时,如果只提对方的短处不提他的长处,他就会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到委屈。
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先讲自己的缺点和过错。
这是因为你讲出你的错误,能给对方这样的心理暗示:你和他一样是犯过过失的人,这就会激起他与你的“同类意识”。
在此基础上你再去批评对方,他就不会有“损害面子”的顾虑,因而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你的批评。
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愿接受批评,主要原因便是怕触伤他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为此,我们在批评他人时,可寻找一种间接批评,却能达到使其改正错误的方式。
这种方式便是含蓄地批评他人。
它首先忌讳的是批评者大发雷霆,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
其次,批评不应在公众场合进行,尤其是不要当着他所熟悉的人的面。
以上提到有关批评的一些经验是很有限的。
作为一种人际沟通的方式,批评的技巧有待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磨练。
·话到嘴边留三分
聪明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敬的话,就不应该让别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
让别人知道你,但不要让他们了解你;没有人看得出你天才的极限,也就没有人感到失望。
让别人猜测你甚至怀疑你的才能,要比显示自己的才能更能获得崇拜。
你要不断地培养他人对你的期望,不要一开始就展示你的全部。
隐瞒你的力量和知识的诀窍是要胸有城府。
受辱而不惊,也就是说,当别人侮辱自己的时候,能够克制情绪,而不马上觉得自己丢了脸、失了面子,因此火冒三丈、恼羞成怒,抱着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心理,破口大骂,大打出手,非要把面子争回来不可。
在这种情况下,“不惊”首先是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事实。
至于以后如何,等等再说。
一个人即使是天才,如丝毫不懂收敛,也是很难立足的,而且会招致不料的厄运。
展露锋芒是正常的,但应认清形势,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才能做到自我保护。
心直口快有时往往陷己于不利之地。
所以,还是老话说得好:话到嘴边留三分,事到当头应慎行。
话到嘴边,要留住哪“三分”呢?
其一,留住自以为是的见解。
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的,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
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
正如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至少更令人信服。
因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见解都超不过他的见解。
你看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不如。
其实,他在保持沉默时,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能隐忍不言而已。
当他听完所有人的讨论后,掌握的信息已经比别人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想法,自然胜过所有人。
其二,留下对别人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
所谓不恰当,有多种含义:如果你看错了现象,误会了人家,批评和指责无疑是不恰当的。
假如对方确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还得看风向。
比如,你这样做,是否对他确有帮助?
是否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
另外,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倾向,就没有必要对他说三道四了。
当你确定批评他是必须而且有用的,点到为止即可,应把多余的废话咽回去。
你也许有幸挨过一些领导的批评,他们被你认为是有涵养的好领导,总是羞答答地说那么一句半句,好像很难为情似的,你这么大的人了,真不方便说你。
正因为这样,给你的印象反而特别深刻。
其三,留下毫无价值的牢骚。
毛泽东曾告诫那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同志,尤其是知识分子:牢骚太盛防肠断。
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
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无论米谷糟糠,总是要自行消化的,岂能吐出来让别人心情难受?
抱怨通常没有价值,只有一种例外:你想让某人知道你的想法,却不便当面说,想让眼前这个喜欢多嘴饶舌的人带话过去。
其四,留下不着边际的废话。
为说话而说话,把东家的长西家的短都搬出来当谈资,讲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这无疑是废话。
那又何必说废话呢?
古语云:君子三缄其口。
又云:不得其而言,谓之失言。
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说的话对人对事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么还不如不说。
·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大凡英雄豪杰,都胸怀大志;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人,都能屈能伸。
这就好比一个矮小的人,要登高墙,必须要寻找一个梯子作为登高的台阶,假如一时寻找不到梯子,那么,即使旁边有一个马桶,未尝不可利用其作为进身的阶梯。
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墙上去。
当初,张良、韩信就是刘邦的梯子,韩林儿就是朱元璋的“马桶”。
韩信年少时曾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并不是懦夫。
他之所以忍受这样大的屈辱,是因为他的人生抱负太大了,小不忍则乱大谋。
后来他跟随刘邦逐鹿中原,风云际会,先后做过齐王和楚王。
在他与部下谈起这件事时说:“难道当时我真没有胆量和力量杀那个羞辱我的人吗?
而是如果杀了他,我的一生就完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和成就。”
人们在制订理想目标后,往往在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致使你气愤、胆怯、自卑、情绪冲动、灰心丧气、意志动摇等,立志愈高,所遇到的困难就愈大,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乐观坚毅精神的表现。
苦难是一种前兆,也是一种考验,它选择意志坚忍者,淘汰意志薄弱者。
要达到奇伟瑰异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远的伟业,必须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极其坚忍的品质。
一场大雪过后,树林子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只见榆树的很多枝条被厚厚的积雪压得折断了。
而松树却生机盎然,一点儿也没有受到伤害。
原来榆树的树枝不会变曲,结果冰雪在上面越积越厚,直到将其压断,实在是备受摧残。
而松树却与之相反,在冰雪的负荷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时,便会把树枝垂下,积雪就掉落下来。
松树树枝因能向下,使雪滑落,所以枝干依旧挺拔,巍然屹立。
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受了一场暴风雪的洗礼。
人世间的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变化无常的,当你在遇到困难走不通时,或许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应该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
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能屈能伸。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少不了的。
低头是为了把头抬得更高、更有力。
现实世界纷纭复杂,并非想象得那么一帆风顺,面对人生旅途中一个个低矮的“门框”,暂时的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的抬头;一时的退让绝非是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缩回来的拳头,打出去才更有力。
只有采取这种积极而且明智的初始方法,才能审时度势,通过迂回和缓而达到目的,实现超越。
对这些厚重的“门框”视而不见,傲气不敛,硬碰硬撞,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成为摆在风车面前的“唐诘诃德”。
富兰克林终生难忘长者的忠告,将“学会低头,拥有谦逊”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和座右铭,并且身体力行,后来终成大器,卓有建树。
说话的大智慧: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一个人锋芒太露,就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像出头的椽子先烂掉,太高的树容易遭风折一样。
(https://www.eexsww.cc/shuohuabuyaotailaoshi/32210635/)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