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最风流 > 73 众议讨董能行否 首事忠云连薛礼

(www.exiaoshuo.com  E小说),高速全文字在线阅读!

    对响应袁绍、起兵讨董之事,戏志才诸人各有见解。

    讨董是件大事。

    不但关系到荀贞本人,也关系到他这个政治小集团的整体利益,因而,除了戏志才,荀攸、许仲、荀成、辛瑷、程嘉、姚昇,包括刘备等人也都被荀贞召来了。

    戏志才等人作为荀贞的亲信,他们是知道的,荀贞一直有讨董之意,当日在洛阳时,荀贞就是“主战派”,或称之“强硬派”,就曾多次建议袁绍应当立即起兵讨董,但当时“在洛阳起兵讨董”和现下“由州郡起兵讨董”却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用姚昇的话说:“今之形势较之当日,已大不同矣!”

    “有何大不同?”

    “明公这是在明知故问了。”

    荀贞确是在明知故问,但讨董是件大事,他和姚昇知道如今的形势已和当日不同,荀攸、戏志才等也能看出来,可许仲、刘备等接触政治少的可能却还不知,所以他需要姚昇把这个“大不同”说出来,以使在座诸人皆心中有数,他笑道:“何来明知故问?叔潜,你就直言吧。”

    “明公既固问之,我就说一说我的陋见吧。以我之见,现今与当日形势的不同有二。”

    “第一是什么?”

    “当日董卓初入京,麾下兵卒不多,而刚才听明公讲现今的洛阳形势,董卓却是已经一揽兵权,故执金吾丁原部、故大将军部、故车骑将军部,加上部分北军、西园的将校兵士,以及董卓已然入京的本部主力,粗略计之,恐不在十万众之下,这十万众可不是黄巾,而是甲械精良,并且大多是经过战阵的精卒,又据洛阳之雄城,环有八关之隘险,这和当日董卓初入京时兵微将寡、立足未稳、易於取之的形势相比,已是天翻地覆之变,讨之将大不易也。”

    “其二呢?”

    “董卓初入京时,不过一‘并州牧’,现今却已是朝堂‘司空’,独擅朝权、操纵汉家,纵其欲行废立之事,也是朝廷之事、汉家之事,该是由朝中诸公决之。当日董卓初入京时,袁本初以司隶校尉之尊、以袁氏之贵而不敢击之,现在他挂印北遁,一介白身矣,却又打算起兵讨董,这是什么?这是逆犯朝纲!冀州牧韩馥是袁家的故吏,纵便是有他的支持、响应,这也是‘以州郡而犯神京’!名不正、言不顺,以我愚见,天下郡国虽众、袁氏虽贵,而肯从袁本初者怕却也会不多,即使再有明公、有张孟卓、有曹孟德诸人相助,此事亦难成也。”

    姚昇的这两个“大不同”分别是从军事、政治这两个角度分析的。

    军事这方面,西园八校尉部是刚组建不久的新军,战斗力可能不强,北军荒於武事,战斗力本来也不强,但到底前几年跟着皇甫嵩、朱俊、卢植击讨过黄巾,却也是经历过大规模的战阵了,战斗力有了提升,更就别说董卓的本部和丁原的并州兵,这两支人马都是善战精卒。

    就如姚昇的分析,董卓现掌控的军队大约十万上下,这十万步骑中有七八万都是经历过战阵的敢战老卒,绝对是一支雄厚的军事力量,再加上有八关之固、有地利之便,击之确实不易。

    政治这方面,董卓初入京时,是并州牧,是个外臣,现在他是司空,已是中央朝廷的三公之一,司空“掌水土事,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换言之,董卓已有了名正言顺的议论朝政之权,他现在想废立天子,即使这会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可归根结底,这件事却也是在“行政的程序”中的。

    就像姚昇说的,不管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只从表面来看,这毕竟是“朝廷之事、汉家之事”,是“该由朝中诸公决之”的,你袁绍不答应,你挂了印,你连司隶校尉都不是了,你现在只是一介白身,却要跑去冀州搞起兵讨董,这不是“逆犯朝纲”是什么?

    所以他推断:“天下郡国虽众、袁氏虽贵,而肯从袁本初者怕却也会不多”。

    一方面是董卓兵强将勇、占地利之便,一方面是袁绍“理亏”,响应他的地方郡国可能会不多,那么讨董这事儿显然是难成的。

    荀贞点了点头,心道:“姚叔潜的话倒是没错。”

    他从后世穿越来的,知道讨董的经过,所以虽然现在还没开始起兵讨董,却也知道姚昇的分析、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先,在原本的历史上,促成讨董这件事的固是袁绍等人,可真正起到讨董的关键推动作用的却是桥瑁,要非是桥瑁的“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没有他“诈以三公为名,呼吁州郡起兵”,拿出“三公”来做“讨董”的政治号召,袁绍再能耐,讨董这事儿也不一定能做起来。

    其次,即便是有了桥瑁的“诈作三公移书”,响应袁绍起兵的那些州郡长吏们也不多,只有十来人,而且这些人大多是和袁绍关系紧密的人,袁绍、袁术、袁遗三人不说,都是袁家子弟,韩馥是被迫的,其余的那几个如孔伷、桥瑁、刘岱、王匡、张邈、张、鲍信、曹操等,则要么本就是袁党中坚、要么是一向和袁绍交情极佳、又要么是早就依附袁绍了的。

    像李瓒、陈纪等等这些也是一郡太守,同时也是党人名士的诸人就没有一个响应袁绍的,徐州刺史陶谦去年刚击破徐州黄巾,手中很有兵马,可也没有跟着袁绍起来讨董,只是坐观而已,由此就可看出,“讨董”这个事儿的本质不是“天下郡国讨董”,而其实只是“袁党讨董”。

    既然即便有了“诈作三公移书”,也是响应寥寥,只是“袁党”讨董,而在起兵后“这些讨董诸侯”又是各有心思,仅仅是表面上遵袁绍为盟主,实际上并不肯卖力去击董卓,那么这件事最终的结果自然也就如姚昇的判断了:“亦难成也”。在原本的历史中,也确实没有成功。

    不过,话说回来,这件事虽没成功,可它的意义却是长远的。

    最关键也是最主要的一个意义:这件事在“讨董”上虽没能成功,但却“成功”地揭开了“汉末乱局的大幕”,而参与此事的诸路诸侯,因是“乱局大幕”的直接揭开者,在一定程度上就占到了一定的先机。

    所以,讨董这事儿成不成功不重要,荀贞认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参与进去,不但要参与进去,还要争取做出一定的成绩,以把自己和那些怯战、自保的诸侯们区分开来,获取更大名声。

    荀贞笑问左右:“叔潜此话,卿等以为如何?”

    “今之局势较之往日虽已有大不同,但讨董这件事,还是要做,而且是必须做的。”

    诸人转目观之,说话的是戏志才。

    荀贞问道:“志才此话怎讲?如叔潜所言,讨之不易,为何还必须做?”

    “昔晋周受厉公之逐,客居洛阳,身虽不在国内,而‘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恰’,何故?‘为晋休戚,不背本也’。今君侯与袁本初亦可谓‘休戚相关’,袁本初如败,君侯何去何从?”

    “晋周”即晋悼公姬周,姬周是春秋时期最为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年少时,因受晋厉公的排挤而不得不客居周地洛阳,虽然身没有在晋国的国内,但每当听到晋国有战乱忧事,他就忧心忡忡,每当听到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情,他就非常高兴,这是因为他虽然被排挤出了晋国,可他毕竟是晋国的“公子”,他的命运和晋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放到眼下来说,荀贞和袁绍的命运如今也是“休戚相关”。

    他和曹操交往甚密,很早前就因为曹操的引荐而成为了袁党一员,“魏郡太守”、“颍阴侯”、“左中郎将”,包括现在的“广陵太守”都是袁党给他活动来的,他和袁绍见面的次数虽然不多,然在时人眼中,他早已是“袁党”的骨干了。陶谦虽然恼怒他不给自己面子,但为何却也不得不忍下这口气?不就是因为把他看做了袁党的骨干,实际上是忌惮他背后的袁绍?

    就如戏志才、荀攸等人和荀贞的命运现已是休戚相关,荀贞和袁绍的命运也早已是休戚相关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尤其是在颍阴荀氏有多年未曾有人出仕朝中、地方,政治影响力大不如前的这个背/景下,荀贞现阶段更是需要依靠袁绍、曹操等袁党的这些人。

    事实上,不但荀贞如此,如曹操、张邈等也是如此。

    袁绍谋诛宦官、和董卓争斗,这些事情都有曹操、张邈等的参与,他们涉入太深,现在就算想抽身在外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故此,袁绍一起兵,曹操、张邈等尽皆响应。

    放下荀贞是个穿越者的身份不说,也放下荀贞的本意本来就是要响应起兵不说,只从眼下这个客观的形势来分析,即使荀贞现下不愿意响应袁绍,他也不得不响应。

    荀攸对戏志才的这句话是非常赞成的。

    荀攸顾盼席上诸人,补充说道:“今之局势虽较往日已有大不同,然袁本初世代公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是董卓远不能相比的。袁本初今其若举旗一呼,纵应者不多,以我度来,也至少应该会有冀、兖、豫诸州影从,而余下之州郡地方即使不应袁本初,谅也不会相助董卓,至多是‘坐望’而已。如此计来:董卓虽据八关之险、拥十万之众,可他所占者,现今也不过只是洛阳一地,以洛阳一地而对冀、兖、豫诸州,袁本初获胜固不易,落败却也不会。”

    刘备插口问道:“君言:‘袁本初今其若举旗一呼,纵应者不多,也至少应该会有冀、兖、豫诸州影从’。此话怎讲?君缘何而断定这几个州会响应影从?”

    荀攸笑道:“玄德不知乎?兖州刺史刘公山年少时即与袁本初、曹孟德结交,素来亲好,袁本初起兵,刘公山必会响应。豫州刺史孔公绪,陈留人也,家邻汝南,与袁本初亦是故交好友,袁本初如起兵,他也定会响应。而至於冀州,冀州牧韩文节是袁家的故吏,袁本初起兵,他怎会不应?”

    兖州刺史刘岱和袁绍的关系非常好,刘岱不但是宗室,他从父刘宠还当过太尉,他也是“公族子弟”,年少时一直住在洛阳,那个时候他就和袁绍、曹操是好友了,可以说是“总角之交”,初平年中,刘岱和袁绍又和亲,袁绍在征讨冀州等地时,甚至有过一段时间都让自己的妻、子住在刘岱家里,以妻、子相托,这是何等过命的交情?袁绍如果起兵,刘岱不响应才怪。孔伷亦然,孔伷和袁绍也是老交情了,而且孔伷这次能出任豫州刺史,明面上是周毖、伍琼的建议,实际上则是因为袁绍的推动,袁绍如起兵,他也定会响应的。

    冀州牧韩馥这个,荀攸料错了,韩馥固是袁家故吏,但对袁绍起兵却是反对的,可反对也没用,说到底他也是袁家故吏,到最后虽然不情愿,他不也是跟着起兵了?

    有了这几个州的基本盘,以三州之力,形成一个半包围圈,击洛阳一地,确如荀攸所说:纵其不胜,亦不会落败。

    刘备接触政治高层的东西不多,他出身低,对高层的那些“贵人”们之间的关系、交情很多不知道,这时听了荀攸之话,他为之恍然,连连点头,说道:“若如君所言,则袁本初此次如起兵讨董,确乎是纵不胜、亦不负。”

    荀攸转对荀贞说道:“君侯,胜则固好,但只要‘不负’,这件事就可以做。”又顾问姚昇,“叔潜以为呢?”

    姚昇沉吟稍顷,说道:“公达言之有理。”

    程嘉半天没说话,荀贞问他:“君昌,卿有何高见?”

    程嘉拈须说道:“我以为胜负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

    “重要的是这件事之后,这天下的局势会如何展。”

    荀贞抚案而道:“君昌所言,正合我意!那你以为起兵过后,这天下的局势会如何展?”

    “八个字。”

    “哪八个字?”

    “汉家陵迟,群雄并起。”

    袁绍一旦起兵,“以州郡而犯神京”,这汉家的威严就算彻底落地了。

    经过黄巾之乱、经过凉州之叛、经过黑山大起,这汉家的江山本就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之所以“欲坠而未坠”,一方面是因为有皇甫嵩等名将东征西讨,得以苟延残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以袁绍为代表的士人集团希望能借此“变乱之机”而一举夺得朝权,故此尽管有汉军和义军的厮杀、有士人和宦官的内斗,可表面上还能维持朝廷的威严。

    可现在“朝权”被董卓横插了一杠子,袁绍不得不挂印北遁,这也就等同说是袁绍等人虽然在和宦官的争斗中获胜了,可在和董卓的争权中却是落败了。这一落败不打紧,接下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先就会形成士人集团的分裂,一部分跟着袁绍起兵,一部分坐望,而其次董卓又绝对不会拱手把洛阳、把朝权让出的,这么一来,自就是“汉家陵迟,群雄并起”。

    这是从整体分析,往细处分析:袁绍一旦起兵,各路诸侯响应,他们各拥雄兵,有了实力和地盘,难免就会滋生各自的野望,那么就不说别的,只这些先起兵的“诸侯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之间就极有可能会出现合纵连横,乃至彼此攻伐的情况,这无异火上加油,是在给那些“坐望”的州郡长吏们起一个示范作用,到得那时,“坐望”的怕也不会再“坐望”了。

    简言之:只要讨董的起兵一来,天下的大乱之局就要随之而到。

    荀贞问诸人:“志才、公达、叔潜,卿等以为呢?”

    戏志才、荀攸何等大才,自也是已经看到了这个展的趋势。

    荀攸答道:“君昌所言甚是。”

    戏志才答道:“天下将乱,君侯英杰盖世,此正是应该趁势而起之时!”

    荀成、许仲、辛瑷诸军中/将领都没有过言,只是在听。

    荀贞这时顾视他们几人,问他们:“卿等俱是何意?”

    辛瑷头一个站起来。

    荀贞这边话音刚落,他就离席起身了。他按剑答道:“瑷无意,唯知君侯军令!”

    荀成、许仲倒不是心怀犹豫,只是他两人久握兵权,现在讲究一个“举止威仪”,荀贞也常叮嘱他俩“行路要慢、说话要钝”,养成了这个习惯,因而没有辛瑷的动作快,慢了辛瑷一步。紧跟在辛瑷后头,他两人也离席起身,按剑应道:“成(显)等无意,唯知君侯军令!”

    “好!那此事就这么定下了!只等袁本初起兵,我广陵就举郡响应!”

    戏志才、荀攸诸人神色各异,有的临大事而沉稳、有的展目将来而略显激动、有的则还在琢磨此事之利弊,但在听了荀贞的话,诸人亦皆起身,齐声应道:“诺。”

    这就算是在政治、军事小集团的内部形成了共识。

    荀贞笑道:“卿等请坐。”

    待诸人坐下,他徐徐说道:“起兵讨董是大事,要想把这件事办好,头一件事该是什么?”

    众人各抒己见,众多纷纭。

    有的说筹粮、有的说募兵、有的说操练兵卒、有的说加快控制各县、有的说时刻关注洛阳政局、有的说务必要保持与袁绍和曹操的顺畅联系,云云种种,大多是荀贞在开这个会之前就想到的,但荀贞却只是一直微笑,而不言。

    到了最末,见只有戏志才没有说话了,荀贞乃问道:“志才,卿有何见?”

    “这头一件要事,忠窃以为:应是遣使去见臧霸,并见彭城相薛礼。”

(https://www.eexsww.cc/sanguozhizuifengliu/1791578/)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