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 > 第 一 章 独特智慧的变易哲学

第一节《易经》的诞生与发展

伏羲一画开天,揭示阴阳,创立先天八卦系统,肇始中华文明。

羑里,苦难集中营,《易经》及中华文明孕育发酵的总源头。

有其父必有其子,姬昌与其子周公共同推演爻辞,完善六十四卦体系。

儒家泰斗孔子著《易传》,亦称《十翼》,进行哲学阐释,为《易经》插上飞翔的翅膀;道家泰斗老子著《道德经》,开凿辩证哲学金矿,使《易经》绽放光芒。

天,似乎有一种神秘的主宰力量!

与生俱来,人总是对天心存敬畏,充满深切期盼,给予无限深情。

遇到大事、难事、烦心事,总期望得到上天的启示或帮助。

我们常常会由衷感叹:“我的天呀!”

当人弄明白了一件事,或解决了天大的麻烦,又常常情不自禁惊叫:“噢!我的天!”

人类与地球上的万物生存,离不开天,也离不开地,天地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外在环境。

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过对物象的观察与感悟,洞悉天地之变,体悟乾坤阴阳之道,后将其引入社会与生活实践的各种情境之中,给出风险警示与忠告,诞生了富有中华民族独特智慧的变易哲学,经过世代演绎发展,被系统地概括为《易经》。

《易经》由谁创作,为中华乃至人类文明贡献了什么?

《易经》四圣—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西周王朝奠基人西伯侯姬昌、儒学先驱周公、儒家鼻祖孔子发挥伟大的“工匠精神”,接力创制人文杰作;道家鼻祖老子弘扬变易哲学思想,使《易经》光芒璀璨。

一、一画开天,伏羲创立先天八卦系统作为世界文化宝藏、智慧宝库的《易经》,也被称作《周易》。起源于中华最原始、最古老的文化符号。传说是由一万年以前的中华始祖伏羲画出来的:“”为阳爻,“”为阴爻,两者作为基本符号,创立先天八卦系统,肇始中华文明。

据相关史料记载,伏羲风姓,燧人氏之子,也常被称为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等,在《史记》中称伏牺,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他生于成纪,所处时代大约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也是古籍中记载的中华民族最早的王。关于伏羲传说比较多,有的说其人首蛇身,有的说他雌雄同体,有的说他与女娲兄妹相婚配,生儿育女,颇具神秘色彩。伏羲对《易经》的贡献是根据天地万物变化,创造了先天八卦;以先天八卦为字根又创造了早期的文字;他结绳为网,用以捕鸟打猎,教授人们渔猎方法;他发明了瑟,创作乐曲,用以尊崇美好的德行。

《易经》六十四卦,是颇有规律的符号象征体系。由“阴”()和“阳”()符号构成。那何谓阴阳?

现代易学研究者张善文在《象数与义理》中写道:“远古时代的人们创立这两种符号代表‘阴’‘阳’,其所包含的直感的象征蕴意十分丰富,因此,这两条线所喻示的事物、现象至为众多。在古人的心目中,寒暑、日月、男女、上下、高低、昼夜、内外、表里、正反、黑白、胜负等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均属于阴阳范畴。事实上,即使是现代科学中的阴电阳电、正极负极、正数负数等物理、数学概念,也皆可纳入这两种符号象征类例中去。可见,‘阴’‘阳’符号的设立,是古人对大自然一切对立而又和谐现象的高度的象征性概括。”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

《说文解字》道:“卦,筮也。”

《说卦传》言:“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易经》中象征意义的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每卦三个爻,组成八卦(见表1-1),象征天地间八种基本事物及其阴阳刚柔诸性。八卦所代表的宇宙间的八种自然现象为: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为日,坎为水为月,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

表1-1 八卦卦名与其卦形、象征物和象征意义卦形卦名象征物象征意义乾天健

坤地顺

震雷动

巽风入

坎水险

离火丽

艮山止

兑泽悦

二、羑里蒙难,西伯侯创制六十四卦体系介绍西伯侯姬昌,需要从周朝祖先后稷说起。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朝的始祖叫后稷,名弃,喜爱种植庄稼,能根据土地的栽培特性,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加以种植与推广,民众都纷纷仿效他。尧帝听说后,推举选用弃掌管农业,弃教授老百姓遵循农作物规律种植庄稼,老百姓都得到了利益和好处。舜继承帝位之后,深感百姓受惠于弃,便对他说:“弃,百姓当初忍饥挨饿,全靠你教授百姓播种各种谷物,才有粮食吃。”舜根据他的功劳将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封赏给弃,称后稷,另外册封弃姓氏为姬氏。姬氏祖先以务农为业,姬氏家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造福百姓,对养育古代民众做出了巨大贡献。历经陶唐、虞、夏几代,姬氏家族美德广为流传。姬氏家族开始生活在今陕西省境内的漆、沮两条河流流域,后来繁衍扩展到渭水河畔,历经十三代,传至西伯侯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重新恢复后稷等祖先发展农业生产的旧业,积德行义,民众都拥戴他。

当时,戎狄的薰育族来侵扰他,想要得到财物,他就把财物给他们。

过了一阵他们又来攻打古公亶父,还想得到土地和人民。人民群情激愤,人人都想迎战。古公亶父说:“人民立君长,是求对他们有利。现在戎狄部族之所以来攻打,是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人民由我统率与由他们统率,有什么不同呢?人民是为了拥护我的缘故才去打仗,但靠牺牲别人的父亲和孩子来统治,我不忍心这样做。”因而他同亲近左右离开了原来的封地,渡过漆、沮两条河流,翻过梁山,定居在岐山脚下,现岐山县因此山得名。岐山县位于陕西省西部,宝鸡市境内东北部。北接麟游县,南连太白县,东与扶风、眉县接壤,西同凤翔、陈仓区毗邻。

而当时居住在豳地(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的人民扶老携幼,也全部来到岐山脚下,回到古公亶父身边。周围国家的人民听说古公亶父仁慈,也多来投奔他。从此古公亶父建造城郭和房屋,分成邑落居住,设立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种官职。司徒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司马掌管军事大权,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司空掌水利、营建之事,相当于现在的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等职务;司士掌管群臣的名册,辨别贵族等级,排定朝仪席位,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司寇负责稳定国家秩序保障社会治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部长。将社会公众事务分条块管理,构建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古公亶父正妃太姜,生了三个孩子,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是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太姜、太任都是贤惠的妻子。太任生子姬昌,有圣明之兆头。古公亶父说:“我的后代中应当有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大概就是昌吧?”长子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为继承人,以便将来能传位于姬昌,所以两人便逃亡到荆棘丛生的蛮地(大致是现今湖北一带),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让位给季历。

古公亶父死了,季历即位,即公季。公季遵循古公亶父留下的原则,笃行仁义,诸侯都顺从他。

公季死后其子姬昌继承了西伯侯爵之位。历史上称作西伯侯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由于他能礼遇贤能,对人才笃诚相待,为了接待士人,每天到中午还顾不上吃早饭,士人纷纷投奔他。伯夷、叔齐在现在河北省东部的墨氏封地孤竹国(约涵盖今天太行山以东、内外蒙古及东北和朝鲜地区),听说西伯侯姬昌善于敬养老人,一起投奔了他。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也去投奔了他。后来辅佐姬昌建立西周王朝的股肱之臣相继聚集麾下。

姬昌先后在位五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在位时期,“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公元前1056年,姬昌驾崩,葬于今陕西咸阳、西安附近渭水南北岸的毕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剿灭商朝,追尊他为周文王。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为周文王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旧传《周易》为周文王所演。他对《易经》的贡献是—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撰写卦辞与象辞。除此之外,创周礼,为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张善文在《象数与义理》中认为:《易经》各卦“均以六画卦的象征符号,反映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种种认识,预示各种事物、现象特定的发展程序、哲学义理。六十四卦的出现,形成了《易经》以阴阳线条为核心、以八卦物象为基础的完整的符号象征体系。”

《易经》每卦中的象辞为揭示本卦核心启示的画龙点睛之笔,直接强调加强道德修养的相关卦核心启示。《系辞下》说:“象也者,像此者也”。其采取的方式是,取象比类,使用比喻修辞方法,通过观察自然景物的象,发现和掌握一定的规律或道理,对治理社会管理民众事务的君子提出风险警示与道德修身的忠告。六十四卦每一卦最核心、最精髓的、发自肺腑的启示是象辞所开示的内容。象辞乃取象比类开示易理之辞,既是风险警示的忠告,也是道德修养的法则,是每一卦中最有价值的核心理念,是学习《易经》时必须牢牢把握的核心和关键,如果疏忽或偏离了它,就会偏离大旨与要义。此处的象,为卦象。爻辞中出现的象,为爻象。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西伯侯姬昌被发配去羑里而演绎《周易》的缘起是这样的:商纣王天资聪颖,口才好,神思敏捷,行动迅速,适应力强,勇武有力,空手能擒狼,赤膊打虎,振臂能驱豹,猛兽望风而逃;但是他又恃才傲物,藐视群僚,嗜酒成性,放荡作乐,宠爱女人,特别宠爱妲姬,一切都听从妲姬的。他加重赋税,聚敛钱粮,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招来大批戏子与乐师,聚集在沙丘,用酒当作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作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天天快活胜神仙。

商纣王如此荒淫无度,整天玩得要多嗨有多嗨!自己倒是挺痛快的,百姓可不舒服着呢!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作炮烙的酷刑,让人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爬行,下面点燃炭火,人爬不动了就掉在炭火里。商纣王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商纣王,她不喜淫荡,商纣王大怒,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h2i)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鄂侯也遭到脯(fǔ)刑,被制成肉干。西伯侯姬昌听说此事,暗暗叹息。崇城(今陕西鄠邑区)国君、侯爵崇侯虎得知后,向纣告发,商纣王就把西伯侯姬昌囚禁在羑里。

表1-2 六十四卦卦名速查表

 上

下 卦

卦乾天兑泽离火震雷巽风坎水艮山坤地乾

天乾为天泽天夬火天大有雷天大壮风天小畜水天需山天大畜地天泰兑泽天泽履兑为泽火泽睽雷泽归妹风泽中孚水泽节山泽损地泽临离火天火同人泽火革离为火雷火丰风火家人水火既济山火贲地火明夷震雷天雷无妄泽雷随火雷噬嗑震为雷风雷益水雷屯山雷颐地雷复巽风天风姤泽风大过火风鼎雷风恒巽为风水风井山风蛊地风升坎水天水讼泽水困火水未济雷水解风水涣坎为水山水蒙地水师艮山天山遁泽山咸火山旅雷山小过风山渐水山蹇艮为山地山谦坤地天地否泽地萃火地晋雷地豫风地观水地比山地剥坤为地羑里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羑水流经境内。西伯侯姬昌在蒙难之地羑里将八卦相互组合重叠,组成八八六十四卦并撰写象辞、彖辞,展现事物间矛盾联系的各种情状,每一卦,用一种自然物象打比方,揭示某一方面的规律,适宜于工作或生活的某种或多种情形,然后给出风险警示或忠告。

《易经》中的八经卦﹐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见表1-2)。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六十四卦图像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

三、父子同八卦,周公协助进一步推演爻辞周公,姓姬名旦,是西伯侯姬昌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指古代国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在周,爵位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根本性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人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他对《易经》的贡献是协助其父西伯侯姬昌进一步推演三百八十四爻并撰写爻辞。

什么是爻呢?爻是易学名词,会意字,字从二乂。“乂”即“又”

变形)。“又”即“右手”。“二又”上下排列,表示“手拿蓍草上下两次”“两次用手排列蓍草”。其本义是绳结,在一根绳索上分段打结,表示一定含义。爻表示的是阴阳交织的整体作用,对地球来说就是指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对地球的交织作用,有“作用相交织”的含义。其基础符号用“—”来直观表述太阳的阳性作用,用“—”来直观表述月亮反射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和月亮自身对地球的作用,即两个“—”表述阴性作用。原始日晷观察日影变化时,用了八根绳索,每根分三段,段中打结。由于用了八根绳索,八卦曾经叫“八索”。八根绳索挂成一排,由“八挂”而有“八卦”,绳索的三个结成了卦的三爻,代表一个观察记录的三个要素。

“爻”与“要”同音,可以理解为“要素”。西伯侯姬昌演绎与周公共同推演六爻的过程中,据推断,应当使用了相当数量的乌龟壳甲骨片与蓍草编制的绳索,记录下所获得的宝贵开示。

何谓爻辞?爻,象形字,本义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爻符组合可构成卦符。爻画亦称“爻符”“爻象”“爻形”,指爻的符号。爻的交错变动组合出不同的卦,故爻表示交错和变动的意义。《系辞上》写道:“爻者,言乎变者也。效此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说文解字》写道:“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在古《易经》中并没有“阴阳”的明确定义。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叫阳爻,把“”叫阴爻。

爻辞是说明爻义的文辞,《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每爻先列爻题,后为爻辞。爻题皆为两字,一个表爻的性质,阳爻记为“九”,阴爻记为“六”;另一个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别记为初、二、三、四、五、上。爻序号后面的话就是“爻辞”。爻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有很多具有哲理性,如:“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泰卦?九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损卦?六三)等。

张善文在《象数与义理》中对《易经》的意义、特色、文献地位进行了洁静精微的概括:“卦爻辞的出现,有两大意义,其一,使《周易》‘经’部分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本来,仅有六十四卦符号,不过是一套自成象征体系的图案而已;加入文字,图文并列,则使之具备一部特殊的哲理专著的规模。其二,使‘《易》象’从隐晦的符号暗示,发展为用文字表述的带有一定文学性的象征形象。如果仅凭卦爻符号,一卦一爻的内在含义颇难显明;有了卦辞、爻辞的说明,则卦爻的象征意义遂获得文字形式的较明确的喻示,便于读者理解。

“卦爻辞的基本特色是‘假象喻意’,即借用人们生活中习见常闻的物象,通过文字的具体表述,使卦形、爻形内涵的象征旨趣更为鲜明生动。如《中孚》卦九二爻辞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卦名‘中孚’的意思是‘中心诚信’,九二爻以阳居下卦第二位,与上卦六五真诚相应,象征笃实诚信的‘君子’,故爻辞用譬喻性的语言说道:‘鹤鸟在山阴鸣唱,其同类声声应和;我有一壶美酒,愿与你共饮同乐。’这些拟取生动的事象、物象来说明卦义、爻义的文辞,有不少是用韵文写成的,上文所引一则甚至采用了‘比兴’手法。所以宋代陈骙《文则》指出:‘《易》文似《诗》’,并说有些内容‘使入《诗?

雅》,孰别爻辞?’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因此,当卦爻辞撰定之后,一部兼具卦形和文辞两大要素的独特的古代哲学专著—《周易》,终于以完整的面目、严密的体系出现于世,流传不衰。”

四、儒道双弘,孔老升华哲学思想《易经》思想,衍生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等诸多流派,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百家争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讲学十三年,其讲学言行的记录被弟子归集成《论语》传世。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领域中,同时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五十喜易,对《易经》的贡献是—撰写《十翼》,也称《易传》。

孔子将《易经》所涉猎的哲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提炼和阐释,将其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和功用进一步彰显出来。《易传》之《十翼》,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上下、《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等七种十篇。这十篇的创作宗旨,均在解说“经”文大义,犹如“经”之“羽翼”,故汉代人合称之为《十翼》,后世亦称之为《易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境内)人,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乃是在《易经》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开掘了一座金矿,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他对弘扬《易经》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后世对其学问中玄学过分宣扬,他被蒙上了神秘化的色彩。

老子是使《易经》绽放光芒的重要工匠。

如果没有孔子与老子的开凿与弘扬,《易经》有可能夭折。

伟哉!

伟大人文工匠,使伟大的《易经》变易哲学,根植华夏,广播世界,流传后世,永垂不朽!

此后注家风起云涌,西汉京房的《京氏易传》、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代朱熹注解的《周易本义》、清代李光地等的《周易折中》等是诸多注释学家中的佼佼者。这些专家虽有贡献,但基本上停留在训诂注释的水平上。

第二节

“易经”是什么样的学问

观日月更迭,察纺织经纬,识发展变化规律,行“洁静精微”之教。

用“简易”的方法,看待“变易”的事物,发现“不易”

的真理。

一、何谓“易经”

为什么叫“易经”,而不是叫其他什么经呢?

这需要从中华古文明的造字开始说起。了解古代汉字的创造和演变,你就会了解中华民族的古文化,就会进入古汉语语境所描述或阐释的意境,体悟出其所宣达的义理。否则,难以领悟变易哲学的精髓或只知道只言片语,就飘飘然而神秘玄幻起来,既误己也害人。

在古文字中,何谓易?至少有两种说法:其一,“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也。”许慎,字叔重,汉朝汝南郡召陵县(今属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倾尽毕生精力,从事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说文解字》(本书中训诂引用统称《说文》)是许慎一生精心之作,前后花费了他半生的心血。由于许慎对文字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字圣”。

关于“易”字,《说文》解释:“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系辞下》中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易字由日月二字上下组合构成,为日升月落、月升日落,循环往复更迭不已,在日升月落往复变更中,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更迭。“来者信也”表明其最显著特征是变化能够不停地重复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

其二,唐汉在《汉字的奥秘》中写道:“会意字。右为鸟的简省形,左为表示翅膀扇动的‘彡’。两根会意,以鸟的奋翅飞走表示易地而往。

又以候鸟水禽的天上能飞、地上能行、水中能游表示抽象意义的变易、简易、不易(乃《易经》的宗旨)。”

取象造字,无论由日月构成,还是飞鸟构成,均取其变化之义。变化是易的核心与精髓。

“经”从糸从坙,原指织布机上的纵线,在这里指经书。经书一般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根据哲学、宗教思想划分,有易经、道经、儒经与佛经等。上升到经的高度,一般属于规律、规则、规范的范畴,是对恒常不变规律的概括。《易经》就是关于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

孔子曾经说过:“洁静精微,《易》之教也。”(《礼记?经解》引孔子语)可谓一语道破《易经》之精神,《易经》之本质,《易经》学说之凝聚力,《易经》玄思之感召力。

那“洁静精微”是什么意思?

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对“洁静精微”作了这样的疏解:“《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不为淫滥,是洁静;穷理尽性,言入秋毫,是精微。”

宋代张载《张子正蒙》云:“《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谕之以君子之义。”又云:“洁静精微,不累其迹,知足而贼,则于《易》深矣!”

张善文先生著《洁静精微之玄思》对“洁静精微”又进行了宏观意义上的引申发挥:“洁者,一尘不染,通体清澈,一片冰心在玉壶之谓也。静者,涵咏沉潜,闲适乐天,万物静观皆自得之谓也。精者,纯粹不杂,坚确不移,炉火十年磨一剑之谓也。微者,虚无缥缈,得失无度,别有天地非人间之谓也,总此四言,便是《易》之哲理内核,《易》之精神,《易》之智能。”

作为文明之根、文化之源的《易经》,是群经之始、群经之首、群经之祖,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总源头,也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其思想精髓深深根植于中国乃至世界民众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千万年来绵延不息,影响、引导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走向,不过,人们日用而不知,时用而不觉。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福祸相生、盛衰无常、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随遇而安、量力而行等思想和原则都发端于《易经》的相关卦中。

本书将用比较通俗的风格全面、系统地阐述变易哲学的辩证体系,剖析《易经》对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到底有什么用途。

二、何谓“三易”

《易经》是关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的学问,可以简单概括为“三易”:简易、变易、不易—用“简易”(观察体悟、比喻)的方法,看待“变易”(变化)的事物,发现“不易”(事物发展变化永恒)的真理,找出事物自身的本质规定性和内在蕴含的规律,并用以指导社会和生活实践。许多事情很热闹,跟着热闹,常常会忙里出错,乱上添乱;静下心来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往往就能够看出门道,悟透道理,然后再办理这件事,就会得心应手,顺风顺水,马到成功。

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称之为规律。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规律亦称法则。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规律具有客观性—它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规律等于真理—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统一。矛盾对立统一,使得世间各种事物得以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合理性,也有弊端,有长处也有短处,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观察事物,判断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善于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全面地综合判断,而不是主观武断、机械片面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我们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工作、生活实践中避免选择错误的路线、方式、方法,因而提高效率,避免错误,远离犯罪或灾难。

从这个角度与高度看,《易经》所涵盖的朴素辩证法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有着高度的契合。

与其说《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根、文化之源,不如这样表述更为准确—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古文明,《易经》是对古文明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第三节

《易经》的核心与精髓

西伯侯姬昌等古圣先贤与马克思、恩格斯不约而同想到一块儿啦!八八六十四卦阐述的“义理”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不谋而合。

崇德广业:治国、兴企、持家、做人不讲道德那怎么行啊!

耳提面命:“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诚信是社会安定的基石,阳光政务、司法公正并非现代文明所首创,古圣先王早早就想到并做到啦!

统一思想:是成就事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基础,是团结奋发的动力源泉。

按规律办事: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机制宜,因势制宜,可不是写八股文说“因地制宜”

这一点!

《易经》的课业在于“列明相位,明德业”—核心是《大学》中提炼、升华、倡导的“三纲领”与“八条目”。《大学》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三纲领”就是“明德、亲民、至善。”所谓“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易经》是关于变易(化)规律的学说,揭示宇宙、社会安定和谐的基本法则,经得起历史实践、社会实践的检验和哲学理论的验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缔造文明的行动指南。此乃《易经》的核心与精髓。

一、用唯物辩证法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揭示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阐释了世界万物的辩证性质。

《易经》的简易、变易、不易是从联系、发展角度通过六十四卦所反映的现象、情态及其蕴含的规律性分析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趋势的,所涵盖的哲学体系更广大悉备,所涉猎的内容与范畴比唯物辩证法更全面深刻,在预测学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晦涩难懂,几千年来被占卜算命者穿凿附会,流于迷信的滥觞。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

一阴一阳之谓道—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自从代表阴阳的‘’‘’两画产生之日开始,《周易》哲学就奠下了最初的萌芽;而当八卦重成的独具体系的六十四卦及卦爻辞创成、编定之后,《周易》的象征哲学就完全显示出奇异的思想光华。”“《周易》的象征,是其哲学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而贯穿全书的反映事物对立、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则是六十四卦哲理的内在核心。显然,《周易》的‘经’部分,虽以占筮为表,实以哲学为里,应视为一部充满象征色彩的哲学著作。”(张善文《象数与义理》)对立统一规律在乾坤、泰否、既济与未济等卦中多有体现和揭示;质量互变规律在渐卦中体现和揭示;辩证否定观也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需、泰、否卦等多卦中体现和揭示。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哲学范畴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分别有体现和揭示,观卦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贲卦揭示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未济等卦揭示了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既济、未济等卦揭示了发展变化趋势及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萃卦揭示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除了五对基本哲学范畴外,唯物辩证法的其他相关范畴在相应的卦中也有揭示。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与辩证思想,在相应诸卦中也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了揭示。

如果把六十四卦所展现的种种现象相互割裂独立开来,您会感觉满头雾水,神秘玄幻得摸不着头脑,今天我们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构建起桥梁,联系起来看,捅破了窗户纸,您就会豁然开朗,发现这个世界别有洞天。

《易经》所讲的“义理”,“用今天的话说,接近‘哲学思想’为主兼含宇宙观、人生观在内的特殊概念。《周易》一书既以‘象数’示人,而通过‘象数’的展示,所表露的乃是丰富的寓有精奥睿智的‘义理’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周易》的‘义理’内涵,即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蕴蓄的象征意义及哲学理致。”(张善文《象数与义理》)掌握《易经》这门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辩证哲学,需要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辩证看问题:一是物极必反。“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停留在一种状态凝滞不变,发展变化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否极就会泰来,泰极就会否来(《易经》否、泰两卦深刻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物极必反的基本规律)。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顺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逆境转化。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首先在《易经》中进行了比较朴素的揭示。这种本质规定性,在剥与复、蹇与解、损与益、升与困、兑与涣、既济与未济等其他卦中都有不同的体现,也是演绎《易经》的内在根据。物极必反思想构成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基本内核,“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博志》)揭示物极必反规律的三种情形。有了对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后,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应该坚持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发展而不僵化,联系而不孤立,当然会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就会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就可能避免简单、机械、呆板、纰漏的行为发生。

二是居安思危。基于对物极必反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易经》所揭示的道理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这一思想在否、泰、豫、大有、大壮、大畜、恒、丰、晋、升、既济等卦中有深刻的体现,而且始终贯穿于《易经》之中,每卦象辞所揭示的核心启示,就是站在居安思危角度所敲响的防范风险的警钟。

三是中庸致和。对世界有了客观辩证的认识,也具有了忧患和危机意识,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在纷扰变乱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中,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原则、方法应对层出不穷的事件和问题呢?《易经》中,在坤、蛊、离、蹇、解、夬、姤、困、震、既济等卦中多处出现“中道”,在需、讼、履、同人、豫、观、离、晋、益、姤、井、艮、巽、涣、节等卦中多处出现“中正”,后由孔子倡导、子思阐发形成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的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称之为中庸之道,是儒家修行的法宝。中庸之道,用现在的文化成果表述,一言以蔽之,就是按规律办事。当我们站在哲学角度来学习研究《易经》,你会发现,它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问,是人们认识世界、顺应时势、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智慧宝典。

四是悔吉吝凶。《系辞上》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举棋不定思虑过重,呈现患得患失的心态。悔生吉,吝生凶,是人事的基本规律。悔吉吝凶规律也是易理的基本规律。

五是变通致久。《系辞下》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是《易经》的重要辩证法则。《易经》自古又被称为变经,变与不变是统一在一起的,所以,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说:“《易》兼常变也。”变是《易经》所反映的本质规定性。《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揭示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恒常通久的法则,在恒常通久中表现着“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被称为“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都在变,唯有规律是不变的。天道规律永恒不变的最高表现就是天高地卑、阳尊阴卑。事物发展变化必然遵循天道运行规律,体现尊卑长幼的秩序,这种常变规律是《易经》成卦的根本原则,也是贯穿《易经》的主线,如果偏离这条主线,则偏离了易理。《易经》是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的学问,展示演绎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恒常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自然规律),不违天(自然)逆常(规律),顺时适变,才能变通致久。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是《易经》最根本的辩证法则。

二、高度重视道德修养

道为万物之源。遵道而行,谓之德。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却不拥有,使万物自立、成熟却不自以为施恩,尊重万物而不肆行主宰,这就积蓄了无限深厚的德行。学习、研究、掌握《易经》的思想与精髓,需要了解其写作、表达基本方式与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生动的比,贴切的兴,缜密的演,形象的喻,宝贵的示”—其主要运用修辞学中的比兴,以卦象打比方,深刻揭示事物内部蕴含的客观规律或属性,兴发演绎展示出宝贵的易理,供人们参考借鉴,用以指导社会实践与生活。《易经》是宝贵的修身宝典,也是沟通融洽人际关系、构建社会和谐关系的润滑剂。学习掌握规律,按规律办事,被誉为德。在古老的《易经》中,每一卦无不闪烁着这种德行的伟大智慧的光辉,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上,它犹如指引前进的灯塔,放射着熠熠光芒。

德是人性的根,年久日深愈见其美。

德是文明的基石,无德国不立。

德是友谊与博爱的桥梁,无德天下将陷入纷争的深渊。

《易经》每卦中的象辞为揭示本卦核心启示的画龙点睛之笔,直接强调加强道德修养的相关卦核心启示枚举如下: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蒙卦“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小畜卦“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否卦“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大有卦“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谦卦“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豫卦“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蛊卦“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观卦“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大畜卦“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颐卦“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大过卦“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坎卦“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咸卦“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恒卦“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大壮卦“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晋卦“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家人卦“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蹇卦“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损卦“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益卦“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升卦“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井卦“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鼎卦“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艮卦“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渐卦“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归妹卦“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节卦“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小过卦“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易经》本身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在古代历史环境中以文言写作成书,难免艰深晦涩,很多人没有古文言功底,对古代历史又缺乏了解,对其望而却步,甚至以“之乎者也”相推搪,加以全面否定,乃是中华民族的遗憾!是人类历史的遗憾!

所幸的是,孔子作《十翼》,在系统阐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方面,做出启蒙性和突破性的伟大贡献。在这个伟大的哲学体系中,《系辞下》精辟指出了相关卦在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功用:“《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基本意思是,《周易》的成书,大概是中古时代吧。作《周易》的人,大概充满着忧患意识吧!所以礼,是德行的基础;谦,是把握德行的柄持;复,是德行的根本;恒,是德行的修固;损,是对德行的修养;益,是德行的宽裕;困,是德行的辨别;井,是育德之地;巽,是对德的裁断;礼,和悦而践行;谦,尊让而光大;复,微小而能识辨于物;恒,遇事杂乱恒守而不厌倦;损,减损私欲,是起初难而以后易;益,增长宽裕而不摆设(夸耀);困,穷困而能通达;井,居其所而迁养民众;巽,称量事物隐藏而不露。礼以和而行事,谦以制订礼仪,复可以自知,恒因恒守一德,损以远离灾害,益以兴隆其利,困可以减少怨尤,井(养民)可以辨其义,巽可以申命行权。

可以看出,道德修身,积善远恶,经世济民,是《易经》的主线、核心与精髓。《易经》是道德修养的宝典,肩负“崇德广业”的社会使命,这是《易经》为是中华文明源头的原因所在。

三、以民为本,仁政爱民

“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民众如水,君王是舟。这个道理在相关卦中深刻开示:师卦“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履卦“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泰卦“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临卦“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剥卦“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离卦“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明夷卦“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夬卦“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许多卦爻辞中也多有“以民为本”思想表述:屯卦初九“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仁民爱物思想,始终贯穿于诸卦之中。这体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着眼点、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治者赢得民心受拥戴的核心所在。不用说建国兴邦,就是创建一个企业,不是也要重视“以人为本”吗?!

四、讲究诚信,司法公正

诚信是社会安定的基石。客观规律基本特征是诚信无妄,社会生活以诚信为基本准则才能维持公序良俗。治国、平天下,要讲究诚信、阳光政务、司法公正。现枚举相关卦核心开示:豫卦“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噬嗑卦“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贲卦“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解卦“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丰卦“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旅卦“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中孚卦“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治理社会须彰显公平正义,维护安定和谐。

五、统一思想意志,团结凝聚人心思想意志统一是成就事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基础,是团结奋发的动力源泉。这一思想,在《易经》许多卦中予以揭示:蒙卦“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噬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比卦“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履卦“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同人卦“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彖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豫卦“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大畜卦“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姤卦“彖曰: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巽卦“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困卦“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兑卦“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涣卦“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六、顺应时势,按规律办事

“时”是《易经》多处提及的重要概念,所强调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机制宜,因势制宜,按规律办事,把握好“度”的规定性,掌握好分寸、火候,那么,做事则会取得好的效果。时势有时、时义、时用之别,《易经》中豫、旅、遁、姤四卦探讨的是“时义”;睽、蹇、坎三卦探讨的是“时用”;解、革、颐、大过四卦直接探讨“时”,而没有揭示“义”与“用”。这在学习和实践运用中都要用心体会。

每一卦的画龙点睛之处是象辞,每一卦都将围绕这一核心思想诠释演绎,如果偏离了这个基点与核心,对《易经》的理解就偏离了正确方向,更谈不上正确使用。这一点千万要注意。

第四节

学习《易经》到底有什么用

揭示事物本质,掌握规律,指导实践,才是通行的大道。

遵道崇德:干小事,用途不明显;干大事,保国保家保性命。

背道弃德:栽大跟头是早晚的事。

学习《易经》到底有什么用呢?

孔子在《系辞上》中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什么是发展变化的学问?指的是揭示事物本质,掌握规律,指导实践,才是通行的大道,仅此而已。所以说,圣人能够通达天下人的心志,奠定天下基业,裁断天下的疑难。

《易经》,在中国古代是社会各阶层广泛运用的一种文化思想理论体系,统治者、政治家、军事家用其运筹帷幄,治国安邦;民众百姓则将其作为养生、预测祸福、经商赢利的工具……《易经》实际运用水平的高低,其差异在于各人对《易经》理解的深浅程度和正确与否。大凡精通《易经》者,多为贤哲、伟人、杰出人物,有通天彻地之能,深谙发展变化之道,三国时期辅佐蜀汉刘备的诸葛亮,唐代辅助唐太宗李世民的袁天罡、李淳风,明代辅佐明太祖朱元璋的刘伯温等是杰出代表。他们在政权兴盛、民风化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杰出人物,由于明白易理,会运用易理解决相关问题,在民间传说中被传得神乎其神。

《易经》所涉及的学科广度、所涵盖的思想高度、所富有的人文情怀,广大悉备,包罗万象,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相当完美。

在《易经》基础上,《道德经》对其物极必反、福祸相生、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等重要思想有所发展和升华,但远远反映不了《易经》的全貌和思想与精神的高度及广度。

打个比方,如果说《道德经》是海滩上一枚瑰丽斑斓的贝壳,那么,《易经》则是浩瀚无垠的大海。不管从哪个角度,哪个高度,无论海角,无论天涯,无论天南,无论地北,我们所感悟和领略的,可能仅仅是管窥一处曼妙的景致,美不胜收,就已经陶然欲醉!

如果说《论语》是树木上的繁花绿叶,那么《易经》则是绵延群山那无边的绿色森林,不管从哪个山谷进入都难以穷尽奥妙!不管从哪一座山峰登临,只能仰望众山高崇伟岸,难觅众山之小!

规律谓之道,按规律办事谓之德,遵道懿德,崇德广业,吉祥如意!

这是《易经》的精髓所在。

乾卦象辞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辞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就是这两卦象辞的集合。要求莘莘学子都要有阳刚劲健、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承载万物的宽厚胸怀,肩负起使命责任,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为社会、为人民、为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了解《易经》的精髓,有两个哲学概念需要了解一下,一个是“道”,一个是“德”,进行全面说明比较啰唆费时间,我们先粗浅地了解一下,在详细讲解各卦时,对涉及的相关道德修养问题将阐释得更为详尽深刻,需要时间和下功夫,更需要发自内心战战兢兢地践行。

“道”在《易经》和《道德经》中都是重要的哲学概念。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写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道”在易经中是基本的哲学范畴,与“德”对立统一,二者构成《易经》的理论基石,也是八八六十四卦探讨的核心问题。其精髓在于,从客观规律出发,探讨加强道德修养的原则、态度、方法、途径等问题。

德是《易经》的着眼点、落脚点,学习《易经》要修炼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德”。唐汉在《汉字的奥秘》中写道:“从彳从直从心。三根会意,表示一心往前直行。”“由一个人的行大道,不走小路义引申,又指人的端直品行。”《古代汉语字典》中说:“德是会意字,由表示行走的彳(chì)、代表眼睛的和表示心脏、人的内心的心三部分组合而成。

合起来指眼睛可以看到的人心的行为。”《篇海类编?人事类?彳部》中有:“德,德行。”《古代汉语大字典》中说:“道德,品行,节操。”

《古代汉语字典》言:“道德,品行。”王安石在《寓言九首》中写道:“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说文》中写道:“德,声也。”

彳,小步也,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指登高、攀登。十,指代直线,正确的标的方向。目,十下面是一双眼睛,表示目光瞄准、直射之意。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心,一下面是心,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所以,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及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六十四卦的开端两卦,乾卦开示“进德修业”,坤卦开示“厚德载物”,为我们洞悉天地之中有乾坤的端倪。

“道”需要用头脑走路,“德”需要用心办事!

“道”基本等同于规律,“德”就是按规律办事,并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是,思考问题动机纯正,行事态度端正,品性行为符合规律或原则,不主观妄断,随顺自然,戒慎恐惧。中国国学中的中庸之道就是对其的把握与运用。

学习《易经》,遵道崇德,孔子说:“如临父母,如有师保。”

加强道德修养到底有什么用?具体点说,干小事用途不明显,干大事时保国保家保性命!

我们日常经商,讲诚信,注重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人脉、客户群、市场都会维护得很好。如果不诚信,坑蒙拐骗,可能骗点小钱,产业实在难以做大。

您想想,被毒蛇咬过的人,谁还跟毒蛇再打交道呀!

讲道德,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根基。

不讲道德行不行?栽大跟头是早晚的事!

除了搭上一家人的性命,干多大的事业,就会葬送多大的事业。

德为人之本,德为国之基。

无德业不立!

学习和运用《易经》的伟大作用,正如《系辞上》中所说可以“崇德广业”。

人们对《易经》总是有一种神秘感。

如果您有时间也有兴趣,倒不妨像巴蜀故事大王摆龙门阵那样,用庖丁解牛的方法,轻轻松松地学习一下《易经》讲了哪些理,看看它神秘玄幻在哪,对您有什么用途。

许多读者、朋友希望我对《易经》给予通俗系统的诠释。

《易经》讲了哪些理呢?我们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不妨共同步入天地之中,体悟乾坤之道衍生展现的发展变化之道及无穷奥妙,一起进入《易经》玄妙的世界,领略那瑰丽斑斓而充满无穷智慧的神圣殿堂。

让我们追随古圣先贤,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洞悉乾坤之道开始,共同开启心灵探寻中华古文明之旅!

那就从“天地之中有乾坤”开始吧!

(https://www.eexsww.cc/renrendoududedongdeyijing/3194486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