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都市小说 > 清寥记2 > 第34章

启程前夕,意儿再次登门宏府,向宏煜的父母辞行。晚上赵掩松在家里摆席,给她们三人饯行。不过只是寻常小宴,除长房外,只有赵庭梧和君媚出席。

        经过昨日的变故,不知怎么,君媚仿佛换了个人,尤其对意儿的态度,不再敌视排斥,反倒十分认真地坐在边上,呆望着她,专注听她讲话。

        席间阿瞻睡了,烟箩抱他回房。

        赵掩松问起宏煜:“你和他究竟怎样,我看宏老爷和宏夫人的意思,也想让你们重新订婚。”

        意儿捏着酒杯苦笑:“爹,你别操心了,他眼下人在山东,怎么订婚啊?”

        赵掩松闻言十分诧异:“如今山东大旱,他被调去赈灾吗?”

        宋敏道:“山东武城县出了一起谋杀监察御史的大案,震惊朝野,等案件查明,武城县令和东昌知府被拟了死刑,布政使、按察使与巡抚因姑息失察被革职,皇上派宏煜前往山东,临时代掌东昌府政事。”

        赵玺道:“这闹着旱灾呢,那些当官的怎么还有空谋杀同僚?”

        “正因旱灾才出了这事。”意儿道:“被杀的御史名叫冯若棋,他在武城县核查赈灾情况,谁知查出县令王申多开饥户,冒赈归己,而且数额巨大,于是写好清册,准备上奏弹劾。可王申一直在背后监视他,得知自己的罪行被掌握,便打算以重金行贿,但冯若棋不为所动。后来王申买通冯若棋身边的小厮,下毒将他毒死,再伪造成自缢。而负责勘验的知府罗毂收了王申一千两贿赂,以自缢案上报,令冯若棋蒙冤而死。”

        “竟如此歹毒?!”

        意儿点头:“四叔对此案应该很清楚。”

        赵庭梧神情寡淡,兴致不高,“嗯”一声:“后来,冯若棋的兄长冯若元前去领取灵柩,发现遗衣上的血迹,大为起疑,于是开馆检验,查出他生前中毒,且并非自缢而亡,于是赴京告上都察院。”

        赵掩松叹气:“山东的小米原卖一两二钱一石,听闻灾荒以来,竟卖到六七两,那些穷人家可怎么活?”

        意儿道:“何止,除小米外,黑黄豆、高粱、麦子、绿豆,也都在七八两之间,连糠也卖到二钱一斗,朝廷发拨的二十五万救灾银两,只购得三万五千石粮食,尤其东昌府受灾严重……我听宏伯父的意思,他们准备筹集钱粮,月底前出发,送往山东救灾。”

        意儿说着略停下:“爹……”

        赵掩松抬手:“是,我正有此意,咱们家里累年积储的粮食约有几万石,明日我便叫各庄子上的管家进城商议,月底前大概能凑个几千石,到时一并送去山东。”

        赵玺忙道:“爹,此事交给我来办吧。”

        “好,好,”赵掩松应着,又说:“我还预备捐出一万两银子赈灾,到时朝廷看在咱们赈济有功的份上,兴许能放亲家太太回来,如此,意儿和庭梧也不必出面,你们在朝为官,若公然替罪犯求情,难免落人口舌,说你们枉顾律法,袒护亲眷。”

        “爹爹……”

        君媚闻言愣住,睁着杏子似的大眼睛,先是茫然,随后泪光点点,忙起身向赵掩松跪下,哽咽磕头:“多谢世伯,多谢世伯……”

        赵玺也鼻尖发酸,在一旁抹泪。

        众人动容之际,唯独赵庭梧看向意儿,默不吭声,吃了几杯酒,找机会与她搭话:“你可知那个冯若棋正是庄宁县人。”

        “果真?”她挑眉。

        “嗯。”他抿酒,面色有些暗淡:“庄宁县民风保守,你上任后,无论推行什么新律,切忌太过强硬,不要和地方势力对着干。”

        “我知道。”她随口答应,笑道:“多谢四叔提醒。”

        赵庭梧眼帘低垂,清俊的脸颊因醉酒而泛着潮红,眉间微蹙,又问了句:“你非要这么急着走吗?”

        “什么?”

        他抿了抿唇,别过头,掩饰没来由的烦闷和低落,再不与她说话。

        没关系。赵庭梧想,她要去庄宁县赴任,恰巧那位冤死的御史也是庄宁县人,听闻皇帝的意思,要将亲手杀死冯若棋的小厮李详押送到他坟前凌迟,既如此,何不讨了这项差事,到时去那边看看意儿。

        否则,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了。

        ……

        ——

        话说宏煜抵达东昌府,立刻着手赈灾事宜,朝廷拨下的十万石粮食,加上所购的三万五千石粮,对山东局部受灾的数十万百姓来说,杯水车薪。

        宏煜到任后,即出文告,写疏引,置化缘簿,安排属官拜访地方绅士和富户,组织他们出资出粮,他自己更带头捐纳。

        至于对农民的赈救,则安排各县布置乡约里甲对受灾情况进行登记,按受灾轻重和家里的经济基础分别给予不同的救灾钱粮的发放,各乡里甲必须逐户调查,建立赈济册。之后将灾区民户分成极富、次富、稍富、稍贫、次贫、极贫六等,前四者皆不在荒政赈济的对象之内,只有极贫和次贫才会得到救济。

        此外,他还要求极富的民户贷银给本乡稍贫的农户,由官府立定契约,到丰年再偿还,只收本金,不责利息。而次富的民户要贷种子给次贫的农户,耕种之时,令债主监督下种,收成时就田扣取,不许拖欠。

        更有孤儿稚子,或因家口繁多不能赡养,或因父母俱亡而无人顾复,或父死母嫁而不便携带者,尽数收置养济院,由官府照料。

        虽如此,却不免底下还是发生作弊冒领的,譬如在谷子里掺入牲口吃的秕谷和麸糠,还有富裕之户跑到粥厂冒领粥票,被乡约举发出来,又经过县里,呈到知府案前。宏煜大怒,责令严惩,或当众杖刑,或罚钱罚粮,以儆效尤。

        “自初春不雨,井泉枯竭,百姓向县官上报灾情,要求减免赋税,可东昌府底下某些县令竟按住呈子,不与申报,灾荒之下依旧照常年向百姓征派田粮和差役,拿不出钱粮便打板子,套枷拖锁……实在可恨!”

        深夜,宏煜和梁玦熬在灯下翻阅案牍,他做了五年知县,很清楚这些人想法。

        “地方赋税直接关系到县官的考成,影响升迁,再则,征收钱粮是他们中饱私囊的大好机会,自然不肯上报,直到灾情日益严重,成了这般凶慌景象。”

        话至于此,不免提起武城县被拟了死刑的县令王申,梁玦道:“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冯若棋一案惊动朝野,然事实不过冰山一角,王申并非个例。”

        宏煜闭眼歪在圈椅里,揉捏眉心:“在我管辖的地方不许再有吃赈的情况发生,底下的州县需得一个一个视察。”

        梁玦按住肩膀活动手臂,轻叹道:“可惜了冯若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竟然死在身边的小厮手里,若非他兄长谨慎,恐怕至今未能昭雪。

        谈到这儿,宏煜睁开眼,不知想到什么,略有些失神。

        梁玦见状笑了笑:“可巧,冯若棋籍贯宛州,乃庄宁县人,我想,以赵大人的性情,定会前往祭拜。”

        宏煜些微莞尔:“家里来信,她回瓜洲城省亲,到宏府拜访我爹娘了。”

        “哎哟,见公婆了?”梁玦闲散道:“我说你们两个可怎么办,断也断不开,丢也丢不下,就这么两地吊着,你不怕她遇见别的男子移情?”

        宏煜神态疏懒,倒是满不在乎:“她既跟了我,便不可能喜欢旁人了。”

        梁玦又好笑又好气:“我算服了你的脸皮,话说这么满,仔细以后打嘴。”

        宏煜只不搭理他。

        不过二人却有一样猜得不错,冯若棋案查清后,君上追封加赏其知府衔,按四品官例给予全葬银二百两,还将他兄长冯若元加赏为举人。

        那冯若元带着冯若棋的棺椁离开山东,回宛州老家安葬。到庄宁县,冯氏合族男女在城门口迎柩,穿麻布孝服,及至看见运棺的队伍,晚辈们跪了一地,放声痛哭。

        他的儿子冯宝笙也在里头,一直没有抬脸,但余光发现父亲的脚步经过,没来由的肩膀抖了抖。

        女眷们则立在对面,不与男丁站在一处,冯若元扫过去,他的夫人萧婵正直勾勾地盯着他,旁边是儿媳青女,淡妆素裹,低眉敛眸,肚子已经很大了。

        冯若元径直朝族长和几位叔公走去,萧婵见他一如既往的对自己视若无睹,便撇撇嘴,扫向冯若棋的棺椁,用不大不小的声音冷叹道:“冯家最后一个好人啊,没了。”

        众人惊恐而厌恶地瞪她两眼,也算见惯不怪,这位疯癫颠的中年女子向来喜怒无常,年纪渐长,脾气愈发乖戾,刻薄不分场合,真讨人嫌。

        虽如此,在大事上,萧婵却叫人挑不出错来。府内,停灵之室早布置妥当,在东院的一处楼阁,祭幛、灵幡、挽联、纸扎等物尽数备好,戏班子也找了来,于两旁厅内按时奏哀乐。

        冯若棋的遗孀和两个儿女被安置在清净的院落,叔公们表示族里会拨给田产房屋,扶持英烈家眷。

        是夜,萧婵服侍冯若元梳洗,提议说:“弟妹带着两个孩子,孤儿寡母的,不如从此留在府里,相互照料着,岂不更好?”

        冯若元因为疲倦和生性冷淡而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和漠然:“留在这儿?人家未必愿意,皇上赐了一千两银子,省里也捐资一千两,她有钱有地,自己在外头当家做主多好,做什么寄人篱下?”

        萧婵脸色微沉,勉强笑道:“我就是想让多些人陪着我,你长年在外,不知道这宅子死沉沉的,像个坟墓。

        冯若元显然不爱听,换了衣裳往床榻去。

        萧婵紧随其后:“怎么了,讲实话你不高兴?”

        冯若元冷淡道:“你需要人陪,所以把青女弄过来,住在隔壁,这像话吗?”

        萧婵拖长声音:“她怀孕了嘛。”调侃的语气略带嘲讽:“我也是为她好,宝笙那孩子,你又不是不知道。”

        冯若元问:“他还对青女动过手吗?”

        “有我护着,自然没有。”萧婵瞥一眼,轻飘飘的,似笑非笑道:“你都要做祖父了,不如安心留在家里,别再出去了吧。”

        冯若元四十一岁,与萧婵十七岁成亲,至今二十余载,生下冯宝笙后,完成传宗接代的责任,他便出门游历,红粉无数,甚至出海到过暹罗国和天竺,而留在府里的日子并不多。

        去年冯宝笙续弦,恰逢从前的一个相好被赎身从良,他闻讯回来送一程,顺便在家住了许久,直到弟弟冯若棋出事。

        而萧婵,守着空闺,守着冯家,已经很多年。

        冯若元不习惯和她同床,今晚依旧睡在暖阁。

        萧婵冷沉沉地盯了他一会儿,不声不响,回到里间。

(https://www.eexsww.cc/qingliaoji1/31940858/)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