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孔贞运走向偏殿的时候,脸色是阴沉的。
今日要商议的两件事情,都是朝中最为重大的事宜,在孔贞运看来,都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换做以往,这些事情内阁早就定下来,或者说皇上直接就确定下来。
出任内阁首辅以来,面对各方压力与诘责,孔贞运心力交瘁,他试图让皇上信任内阁,将诸多重大的事情交给内阁商议,不过这种努力最终失败,皇上对内阁的不满意越来越多。
孔贞运不禁想起原内阁首辅温体仁,两个多月前,原内阁首辅温体仁在家中病逝,皇上深感痛惜,追赠温体仁太傅,谥号文忠,给予了极度的哀荣,要不是后金鞑子正在京畿之地肆虐,皇上还会召见温体仁的家眷。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作为孔子的第六十三代孙,孔贞运的眼界是很高的,曾经也看不上温体仁和张至发等内阁首辅,甚至弹劾过温体仁,真正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孔贞运才明白,内阁首辅没有表面上那么风光,所谓高处不胜寒,内阁首辅若是不能够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不能拿出皇上的满意的策略,不能够果断的处理问题,不能够斡旋各方的关系,就等于热锅上的蚂蚁,不仅是皇上会训斥你,下面的文武大臣也会给你脸色看。
原内阁首辅温体仁,担任内阁首辅近八年的时间,处理了诸多的难题,协调了方方面面的关系,保证了朝局的正常运转,得到皇上的信任,已经非常不简单了,继任内阁首辅张至发,以及孔贞运本人,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他们压根没有得到皇上的信任。
大明王朝已经进入多事之秋,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内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需要做出的决断也越来越关键,但是内阁首辅因为得不到皇上的完全信任,权力反而越来越小,某些得到皇上信任的内阁大臣,权力好像超过了内阁首辅,更不用皇上信任的中官了。
孔贞运也做过努力,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但几次尝试之后,他发现是徒劳,局面是根本不可能改变的,这倒不是说孔贞运没有什么能力,而是皇上已经不可能那么信任内阁。
皇上登基以来,有了太大的变化,这种明显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皇上的改变,与朝中的文武大臣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孔贞运在朝中多年,明白其中的奥妙,不过身为孔子的第六十三代孙,他有自身的底线,更是要维持自身的尊严,尽管有些话不适合说出来,有些事情装聋作哑是最好的,但明哲保身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情。
孔贞运有一个执着的认识,关键问题上面,必须要坚持原则,不能留下遗憾,不能委曲求全,他不愿意离任之后,被朝中大人指着脊梁骨唾骂。
这是孔贞运的底线,也是所有自诩为清流之人的底线。
进入偏殿的时候,内阁次辅刘宇亮,内阁大臣杨嗣昌、黄士俊、方逢年、薛国观,秉笔太监王承恩,内侍高起潜等人,已经到了偏殿,皇上也进入了偏殿,正在暖房歇息。
所有人的神情都是肃穆的。
孔贞运对着众人抱拳打过招呼之后,站在了左边最前面的位置,垂目等候。
皇上终于上了御台,坐在了御辇之上。
“朕今日让诸位爱卿到偏殿来,主要是商议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三边总督卢象升抵御后金鞑子捐躯,朝廷该如何赏赐,第二件事情,山东巡抚宋学朱弹劾蓟辽督师吴宗睿,与后金鞑子勾结,擅自归还后金多罗贝勒岳托的尸首。”
“这两件事情,在朝中的争议颇多,朕一时间无法决断,让诸位来到偏殿商议,朕期望你们一切以朝廷为重,为朕分忧,提出最好的建议。”
朱由检延续了一贯的干脆作风。
这种干脆的作风,在其刚刚登基的时候,曾经引来朝中的一片喝彩,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才明白,这种所谓的干脆,是含有特殊含义的。
首先站出来的是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杨嗣昌。
“皇上,臣以为,三边总督卢象升虽然为国捐躯,但身为天下兵马大都督,肩负皇上和朝廷的重任,却判断失误,导致了固安之战的失败,更是引发了通州之战的惨败,令我朝廷遭受重创,京城陷入到巨大的危险之中,此乃重大的罪过,是要遭受严厉惩戒的,鉴于卢象升大人已经为国捐躯,可不予惩戒,也不能予以赏赐。。。”
杨嗣昌说完之后,退回到队列之中。
朱由检的脸上没有多少表情,看向了内侍高起潜。
卢象升为天下兵马大都督,高起潜则是监军,当时的二十万大军,其中十九万大军由高起潜掌控,卢象升麾下不过一万军士,卢象升遭遇到后金鞑子包围的时候,高起潜没有出兵救援,反而是率领大军往京城方向撤离,在撤离的过程中,遭遇到后金鞑子的围攻,损失惨重,最终回到京城的军士不足四万人。
当然,具体的作战过程,知道的人少得可怜,甚至可以说兵部尚书杨嗣昌都不是特别清楚,高起潜本人也绝不会说出来。
大明军事制度有些特殊,领军的大帅或者是大都督,与监军的职责是完全不一样的,原则上大帅负责军事指挥,监军则是负责后勤事宜,监军还要代表皇上监控军队,包括大军的统帅,战役的胜负,主要责任在大帅的身上。
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监军不仅可以直接掌控钱粮,还可以直接掌控军队,直接指挥大军作战,很多时候,监军的权力远远大于统帅。
不过监军是代表皇上监控军队的,不管监军如何插手军中的事宜,一旦作战失败,他们都不会承担责任,因为他们代表的是皇上,如果追究监军的责任,就等于是追究皇上的责任。
这种畸形的制度,让很多指挥大军的统帅不满意,却无可奈何,说到底,军中统帅代表的臣权,太监代表的是皇权,臣权与皇权对撞,结局不言而喻。
高起潜略微的犹豫了一下,还是站出来了。
“皇上,臣同意杨大人的建议,卢象升大人已经捐躯,不予赏赐,也不予惩戒。。。”
高起潜说到这些话的时候,脸不变色心不跳,还有些大义凛然。
孔贞运抬头看了看高起潜,朝中的传闻他早就听说了,高起潜率领大军撤回京城的时候,卢象升已经阵亡,由此可以推断,通州之战的惨败,是高起潜指挥的,也就是说,让大明朝廷损失十多万大军的通州惨败,高起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还有最为关键的传闻,卢象升由京城前往天津驰援,率领的只有一万大军,其在固安被后金鞑子大军包围,兵力肯定是不够的,高起潜率领的近二十万大军,没有在关键时刻驰援,导致卢象升兵败身亡。
不过这些都是传闻,没有得到证实,也无法证实,毕竟朝中的文官没有圣旨,是不能够插手军中任何事宜的,固安之战失败,通州之战惨败,包括内阁首辅孔贞运在内的朝中文官,根本就不能够插手军中的事宜,也就无法知晓实际情况了。
孔贞运很清楚,一旦这些事情被证实是真的,或者有人拿出了确凿的证据,朝中必定掀起轩然大波,朝中文官的怒火,将集中到诸多太监的身上,或许会如同当年抗击魏忠贤一般,爆发出来熊熊的火焰,导致无法控制的对抗局面。
略微的思忖之后,孔贞运站出来,抱拳对着皇上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三边总督卢象升大人为国捐躯,不管其身为天下兵马大都督,在指挥作战的时候是不是存在失误,其忠心可鉴,朝廷从激励文武官员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给予卢象升赏赐。。。”
孔贞运还没有说完,杨嗣昌出列了。
“孔大人,下官不同意您的这种见解,所谓功不抵过,卢象升大人正是因为捐躯,朝廷才不予责罚,须知固安之战的失败,通州之战的惨败,与卢象升大人有着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直接的关系,如此情况之下,皇上仅仅是因为卢象升为国捐躯,就予以赏赐,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如何让朝中的文武百官服气。。。”
孔贞运哑然了,不知道该怎么说,尽管他听到了有关固安之战、通州之战的很多传闻,但都没有实际的证据,如果在偏殿将那些没有证据的事情说出来,不仅仅会遭受到皇上的训斥,也会彻底得罪高起潜等太监。
这样的事情,孔贞运当然是不会做的。
偏殿沉默了,没有谁继续开口说话。
能够进入内阁之人,都是人精,哪怕是当年异常耿直的方逢年,也改变了不少,众人都能够看清楚眼前的态势,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谁还愿意为死去的卢象升说话,要知道内阁首辅孔贞运的话还没有说完,就遭遇到杨嗣昌的反驳,偏偏皇上没有开口阻止。
这样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可以说,卢象升的结局早就确定下来,今日所谓的商议,不过是走过场罢了。
(https://www.eexsww.cc/moumingtianxia/15909807/)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