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神级学霸 > 第四百七十章 问到没问题(昨天的更新)

(www.exiaoshuo.com  E小说),高速全文字在线阅读!

    “那我继续说了。”杨锐以学生的姿态又问了一句。

    然而,他的气势却在缓缓聚集。

    学术厅里说学术,自然是谁强谁高贵,谁高明谁权威。

    杨锐虽然像是学生背书似的说条目,但这些条目,他都是要保证能在实验室里复制的。

    而就他的解释说明来看,他也确实能做到实验室里复制,这可就相当不容易了。

    一句话的检测方法,具体到实验室里的时候,说不定要耗费几天乃至几十天的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胸,可不是说说而已。

    蔡教授都不由自主的说了“好”。

    杨锐却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继续道:“第十种是质谱分析法;第十一种是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第十二种是从mRna表达推测……”

    他喘了一口气,看向众人。

    蔡教授陷入沉默状态。

    富教授陷入呆滞状态:竟然有这么多种,没听过的是怎么回事?

    卢月萍在这方面涉猎较多,略显兴奋,问:“还有吗?”

    “还有一种,我有所了解,但不能作为短期目标。”杨锐的眼神闪烁了一下。

    “你说。”

    “通过基因组分析。”

    “基因组分析?”卢月萍觉得这个方法很陌生,反而更加好奇。

    “这是一种前沿技术,先需要建立一个蛋白质数据库,其实,这个可以作为我们实验室的远期目标……”杨锐说的实际上是基因组学。

    不过,基因组学的概念,实际上要到86年才被提出来。其实,早在杨锐刚进大学的时候,就确定了基础研究的目标将是基因组学,钾通道的相关论文,也都是以此为目标决定的。

    甚至早在杨锐刚加入唐集中实验室的时候,表的《钠和钾通道中的电压门控的分子机理》也都是以此为目标的。

    当然,基因组学是一个专门学,虽然是86年才提出了这个概念,但相关的研究已经做了不知多少年了。

    杨锐现在也没有资格喊出基因组学的概念,一篇ceLL可不够建立一个学说,到了想netature的时候,再来一叠子的专著,继而得到各种国际会议中的主讲言权,然后再选取一次正确的时机喊出“基因组学”才是正确的学术开展方式。

    所以,杨锐是只能做,不能说的。

    甚至就连做,他也做的很晚了,86年建立的学说,说不定都酝酿了十几年。

    如果到时候,罗德里克正式建立基因组学的时候,能在文章里提杨锐或他的实验室一句,或者将他的一篇文章列入参考文献,也就不枉他在这方面的努力了,当然,那也是不逊于netbsp;      想想看,假如有一天,入读生物系的大学生,凡是打开那本厚的令人指,封面花花绿绿,内容让人想吐的《基因组学》的时候,都不得不背诵杨锐的研究内容,那格调提升不言而喻。

    蔡教授不知道杨锐的野心这么大,只是讶然的看了他一眼,道:“建立蛋白质数据库是很费钱的。”

    “只是长期规划而已,前期还是研究蛋白间相互作用。”杨锐想了一下,道:“我们可以从表面等离子共振开始做起。”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需要应用计算机,而这个特质显然吸引了最多人的注意,杨锐也就从这方面下手。

    使用计算机技术,在8o年代是明显的用钱换论文的行径,因为包括美国在内,此时大部分学校和机构都缺少应用计算机。

    不管是小型机还是大型机,就现在的运算度,一个月做不了几个实验,使用和保养都麻烦,如加州伯克利分校,或者常青藤一流的大学,倒是想买就能买,但在北大清华,那还是相当稀罕的。

    另外,全英文界面的计算机也阻止了它的普及。

    要懂点英文,还要所在的学校和机构条件不错,最后要自己的项目有价值,最后的最后还要能申请的到机时,种种条件叠加下来,让在场的教授和副教授们也觉得计算机新鲜。

    蔡教授则是属于不觉得新鲜的人,微微皱眉,道:“计算机的预算,,咱们系批不出来。你能用华锐实验室的计算机?”

    “我可以借用一两个月的时间,但不能一直借用,我可以申请一个国家级项目,用项目经费购买。”杨锐不想让华锐实验室和北大的实验室有太多交集。

    蔡教授看看四周,笑了,说道:“申请上百万的国家经费可不容易。”

    “有人帮忙的话,也不会太难,而且,先期可以先做钾通道的项目。”杨锐隐晦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不想要共建实验室,他要自己的实验室,只要人帮手。

    满屋子就没有一个笨蛋,都能听出来。

    蔡教授倒无所谓,本来就是双向选择,他笑笑道:“申请国家预算可是很麻烦的,最有可能的还是批准机时。”

    “等离子共振需要专门的应用计算机和专门的软件,我想机时恐怕不行。”

    “哦?”

    “关于等离子共振的实验,我可以回去以后就写几篇论文表出去,然后再申请的话,几率会大不少吧。”

    “那当然,不过,你要写几篇?”蔡教授显然对杨锐给出的单位有点疑惑。

    杨锐迅在脑海中回放一遍,道:“我可以把正在做的实验改一下,把蛋白质检测的部分拿出来,写三四篇没问题。”

    这下不止是蔡教授,在座诸人都有点无语。

    大家写论文都是一篇一篇的写,“写三四篇”没问题是什么鬼。

    8o年代的中国,学术界还没有后世“刷”论文的风范,当然,也是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运行体系尚未建立的原因,一篇篇的论文刷过去,实验也得做的非常流畅,至少有内涵才行。

(https://www.eexsww.cc/chongshengzhishenjixueba/3583113/)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