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辽东雄狮 > 第五百八十三回 出塞

  一直以来,受到实力限制,以及作战目标的单一性。

  杨承应极少兵分几路,每次出兵也人数有限。

  去年与皇太极在鞍山大战,已是全军最大的手笔了。

  这一次,杨承应以六万大军兵分两路,算得上倾尽全力。

  若不出意外,这次出塞,将是明军自成祖以后,一次主动的战略进攻。

  而今年,崇祯三年,原本历史上的崇祯二年,也曾发生过一场改变明朝和后金命运的大战——己巳之变。

  历史的车轮在因缘际会下,提前发生了丁卯之变,但明朝北面孱弱的边防线始终没有变化。

  杨承应虽然无法派兵镇守蓟镇,却也要通过收复大宁卫,稳住北方局势。

  此一战胜负,直接关系到大明的命运……

  只是,杨承应也没想到,事情的变化远比他想的更复杂一些。

  出塞的军队早就确定好了,只是路线图今天才公布。

  “困难已经说了很多,也练习了很多。准备这么充分,也只是想做一件事,在人力范围内减少伤亡。”

  杨承应的目光缓缓扫过堂内每一个人,“公主出资将金州的石鼓寺修缮,里面供奉的却不是佛祖或道祖,而是自天启元年至今,牺牲的将士和舍生取义的百姓。

  每阵亡一位,就会刻上这位的名字。让他们接受世人的香火,同时警醒世人太平来之不易。

  我死之后,也会把名字刻在里面,与我的同袍和百姓在一起。”

  每个人听到这段话时,都备受震撼。

  入祠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最高奖励,意味着万世流芳。

  能与主帅一起入祠,更是倍感荣耀万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杨承应抱拳说道,“列位,要么石鼓寺的贤良祠,要么大宁城见。”

  “为大明,为陛下,为经略,我等愿尽死力!”

  众人迎着杨承应深深答礼,齐声回应。

  “出塞!”

  杨承应攥紧拳头,举起来。

  “出塞……!”

  豪气干云的声音回荡在堂内。

  当天晚上,杨承应在经略府设践行宴。

  席上,杨承应亲自向每一位即将出塞的军中将领祝酒。

  崇祯三年五月初一日,辽东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大康堡,一路从高台堡,浩浩荡荡的开进。

  公主却没有送行,她早已回到金州。

  回去,是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办。

  石鼓寺修缮完毕,沙场上和训练中牺牲的将士,为救他人而牺牲的百姓,都被刻在一块块木牌上。

  金州府全体府职人员,捧着这一块块刻满名字的木牌,沿着曲折的山路,走进石鼓寺。

  在一片诵经声中,他们把牌位安放在神龛,接受世人的香火。

  由于公主在,百姓还不能进石鼓寺悼念。

  他们都在石鼓寺外面等着,不少人泪流不止。

  能入贤良祠,接受世人香火和后人的祭奠,不枉活一世。

  寺内,朱徽娴给牌位前的油灯添油。

  她一脸的凝重,油灯摇曳的光影映在她的脸上。

  对于出身富贵的她来说,丈夫这种行为实在令她无法理解。但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征途的担忧,却令她心中生出一丝念头:

  英勇牺牲的英灵啊,请你们保佑你们的主帅旗开得胜,平安归来。

  在一片诵经声和木鱼声中,朱徽娴想起了骑马行军的丈夫。

  她默默的点燃了一炷香,合上了眼睛,用心祈福。

  沈阳,汗宫。

  皇太极正认真听着,来自广宁的商人说起辽东镇的情报。

  事实上,无论是皇太极还是杨承应,出于自身需要,都没有断绝双方贸易往来。

  贵族要蟒缎彰显华贵,百姓需要粮食和生铁。

  杨承应则需要大笔的银子。

  “这么说来,杨承应已经偷梁换柱,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班底。”

  皇太极轻揉隐隐作痛的太阳穴,低沉的语调中流露着一丝疲惫。

  饶是以皇太极的雄才大略,在一连串人事变动面前,也不由得感到无比的乏力。

  “不仅如此,他还想出一套职级分离。”

  商人说道:“就是把职务和级别分开,按职务和级别分别给薪俸。”

  “这我知道,不过他是怎么做的?”皇太极问。

  “目前还在征求各方意见,初步定为二十七级,从最底层办事员开始,一直到最高的政事院,封顶八级。

  也就是说级别不与职务挂钩,但是到了那个级别才能担任相关职务。如果轮不到也可以享受相应级别待遇。

  赏罚也和级别有关,比如加半级,或减一级等。

  学堂里的先生,辽东镇名下各厂的领导都享受级别待遇。”

  听到这里,皇太极弄明白了,杨承应已经不学明代把官和吏分开,而是合在一起搞了个级别待遇。

  另外,基层还到了乡,盐铁等资源控制在自己手里。

  这与历朝历代的制度都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

  “府职有多少人?”皇太极好奇地问。

  “纯粹的府职大概4383,但是算上先生和盐场等管理人员,至少5000人。”

  商人皱眉想了一下,给了一个大概的数字。

  “他哪里来的这么多人?”皇太极大吃一惊。

  “从他入主金州起,就开了求知学堂,亲自编写教材,花重金请先生,后来还请了洋人,还有女洋人!

  而且不分男女都要学习,持续投入到现在。”

  商人笑着回答。

  皇太极听罢,若有所思。

  一旁的刘兴治看了,笑道:“大汗,您还是别打听了,那些事您学不来的。”

  自从皇太极率军二次入蓟镇,刘家兄弟就留在皇太极身边。

  其中,刘兴治与皇太极的关系最好,什么话都敢说。

  “为什么这么说?”

  皇太极强打起精神,沉声问道。

  “大汗,大金国的立国之本乃是八旗。八旗参与战斗的目的是为了缴获物资和人口种地。”

  刘兴治直言不讳:“您能毁了世袭的旗主之位,搞杨承应那一套吗?另外,您有那么多人吗?”

  皇太极愣住了。

  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就算皇太极愿意,也不得不顾虑到八旗。

  自己刚乾纲独断,别再惹出大事。

  这时,豪格风风火火的来了:

  “父汗,大事不好了!杨承应出塞啦……”

(https://www.eexsww.cc/97668/38166637/)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