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简奥斯汀》说,不因为教条,不因为别人的目光,不因为爱情,迷失了自己。
所以想写一个上海爱情故事。
因为上海。
市面上常常读到的上海故事,似乎太嗲了,一栋裙墙铜牌的小洋楼里一个高贵忧郁的老贵族和一台嘶哑怀旧的老唱机。其实中国的城市,都是热土,能喝白酒,挣扎生机。一座巨型城市,承载的时空观,那丰盛程度是超越常识也超越偏见的,常识不就来自偏见么。尤其上海这样一座根植于5000年东方文明中有着700年人文壮景的超级大都市,太难定义了。她比刻板的伦敦有活力,比年轻的加州有阅历,她有狼狈拥堵的清晨,也有宽阔迷人的夜深,她能赋予爱情的想象,既浪漫又清醒的,既热烈又焦虑的,会带领我们突破教条,去寻找大城小爱的意义与失意。
因为上海人。
标签化上海人和标签化上海一样,常常只是偏见。比如,相处下去,会发现上海人的“小资”,其实是他们对生活的放低而不是看轻。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是的,上海人在紧张多元的城市节奏中,发明修炼自我节奏,不妄自,却自重,不肯轻易被带跑。又比如,上海人的“小气”,真正表达的,是既不想被别人占便宜,也不想占别人便宜。所以上海人很难结伙深交,久而久之,变得独立、冷淡,显得精明、傲慢,这些特质背后,是来自祖辈经营基因相传的自律、自保、自助,很入世高级,也很快同化了移民的新上海人。
又因为爱情。
哲学家说爱情是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爱情拥有感性力量和虚无能量,那么,某种意义上,人在上海,不得不爱,否则如何抵挡这巨大的渺小,渡过这成群的孤单。但是对于这样一座反教条的城市,一类反感性的人群,会发生怎样的爱情故事呢,他们会因为爱情迷失自己吗。
可能不会。而是他们会通过爱情去认识自己。有点失望。但确实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吧。而且必须是以我这样一个外地新移民,一知半解、不明觉厉的视角。
故事的女主是新上海人,聪明、天真又自私。男主是老上海人,温柔、忠诚又冷漠。他们长得都很好看,却并不因此有优越感。虽然待人平和,也没有很多好朋友,周遭认为且他们确实有距离感。但时间久了,人们并不讨厌这种人,甚至有点欣赏。现实中有他们的原型影子,但原型们过得更节制一些。
正式故事之前,加了一些配角的人生素描。本来只是为了让叙事完整,却小配角大色彩,有些朋友反而比较喜欢这些小故事。即使故事里的他们无聊、可笑、甚至丑陋,仔细一想,却很真实,真实反而是荒诞的。
主角配角都在上海的国企上班,比起城市的热力,多了一些刻板呆板的规矩。主角比配角活得尽兴一些。尽兴二字,最好有天赋和努力打底,否则人生有风险。所以主角应该是比配角更优秀的人。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是真诚的,越真诚,越无果。
先读配角吧。男女主角都是慢性子。
(https://www.eexsww.cc/88353/3039322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