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听说您急着见我,有何指教?”
舆论的事定下基调后,孙载之才见了朱尔典。
朱尔典是临时过来的,他完全可以不用见,但是想到最近高原上发生的事,他觉得,还是和朱尔典谈谈比较好。
如果可以,他并不想要战争,更不想和英国发生战争。
毕竟他目前的任务是发展,发展华夏的工农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尽快做到不饿死人。
战争会减缓发展,甚至导致更多的人饿死。
“贵国军队是否攻击了日光城?”朱尔典急不可耐的问道。
孙载之见他这副态度,眉头轻轻一皱。
“我高原边防军一部,日前顺利攻破叛军踞守的日光城,收复日光城以东全部地区。”
“这件事,是我国内政,我正准备在外交部的下一次发布会上公布这件事,怎么?朱尔典爵士也有兴趣?”
朱尔典脸色黑了三分,不单纯是因为孙载之,还因为英军。
这么轻易就让人攻下了高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日光城,那些草包是怎么敢支持另一群草包的?
这让朱尔典如何自处?要知道他前段时间还应伦敦的要求,向临时政府抗议,指责他们派兵的行为,还放下大话了。
现在打脸了。
朱尔典一开始就觉得这件事很不好弄,还在使馆内发过牢骚,但是最终还是照着伦敦的想法做了。
他想的是,他的一切行为都是按照伦敦的要求来的,总不能还有什么责任吧?
结果,这两天他收到不少电报,都是来指责他的。
英印方面,将此次失利的责任完全归结于“外交公使的失误,未能组织华夏派兵进入高原。”
说实话,朱尔典被恶心到了。
但是没办法,谁让英印地区势力大后台硬呢?
“高原问题不单单是华夏问题,根据1906年的日光城改订条约,华夏在高原上的动作应征得英国同意。”
“你们单方面违反条约,大举增兵,大英帝国为此感到不安。”
朱尔典这时却淡淡的说道。
孙载之搞不清楚朱尔典情绪变化的原因,一时之间有些犹豫,是不是自己说错了什么?
“我们十分愿意遵守条约,但是这件事的起因,是英国军队肆意入侵我国领土,已经超出了此条约允许的,商队交流范畴。”
“我此前曾多次拖外交部向英国表达态度,我方绝不会坐视不管,高原人绝不是独自战斗。”
“既然您已经提到了,考虑到当下的情况,我可以认为,1906年日光城改订条约已经失去了他的约束力。”
“英国并不愿意执行,哪怕是由英国决定的条约,既然如此,条约也就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我会敦促外交部,尽快同英国商讨废除1903年日光城条约和1906年日光城改订条约的事宜。”
“希望公使阁下尽快通知英国做好准备,以免闹出误会。”
孙载之想了想,下了一剂猛药。
“阁下是否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是想要发动战争吗?同英国开战?青帝国经历过两次,一败涂地。”
“临时政府也想要试试吗?在你们还没有去掉临时两个字,正式自称为帝国的时候?”
朱尔典脸色猛地一变,威胁道。
其实这些条约在英国人动兵刀的时候就已经自动失效了,但是朱尔典不可能同意废除。
很简单,如果因为战争原因,同意废除这个条约的话,其他条约怎么算呢?
如果可以扩大的话,是否可以认定为,所有条约都废除呢?
答案是可以,只要两国发生战争。
朱尔典害怕战争吗?不怕,与华夏开战,朱尔典从未怕过,他都想不到怎么输。
但是,英国现在没有那么多精力,来与华夏开战。
华夏有数十万陆军,虽然他看不上,但是数量摆在那里,英国要摆平,没有七八万人不行吧?
而且,换了一个领导者后,他们是否有那么容易投降,英国也不确定。
跨越半个地球,维持十万人以上的军队,甚至更多(英国人对自己的陆军没什么信心,所以才拉上法国人)。
英国已经经历过一次了——布尔战争。
布尔战争的结果是,打掉了三亿多英镑军费,将英国从战略扩张打成战略收缩。
问题是,布尔战争让英国人掌握了黄金,用黄金稳定了其金融霸主的地位,收获其实大于支出。
再和华夏进行一次战争,能获得什么呢?殖民地?这是一个有着统一民族意识的国家,殖民不是那么容易的。
至于其他的,英国能捞到的,都已经捞的差不多了,再打下去,得不偿失。
“战争与否不是由我们决定,而是由英国人决定。”孙载之听到“帝国”二字,瞳孔不自然的收缩了一下。
还好,朱尔典在考虑如何将话题扯回来,并没有注意这些。
“大英帝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度,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在谈判桌上解决高原问题。”朱尔典故作犹豫的看着孙载之。
“只有英国人全部退出亚东后,我们才会坐上谈判桌。”孙载之见朱尔典只是无意中提了一嘴,放下心来,同时态度强硬起来。
“你……得寸进尺!”朱尔典瞪大了眼睛,好像孙载之说的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情一样。
“如果……”
激烈的争吵持续了一整天,孙载之最擅长的就是演讲,演讲少不了激烈的辩论,称得上功力深厚了。
作为一名资历深厚的外交官,朱尔典的嘴上功夫也不差。
二人算是棋逢对手,最后还是因为实在是天黑了,二人才短暂停止争论。
一整天,二人都在试探,朱尔典的态度是:英国人退出,但是临时政府应撤回全部军队,取消高原边防军,给予高原更大的自由。
孙载之的态度与之相反:建省,英国人退出,废除1903和1906签订的日光城条约及改订条约。
谁都没有达成目标,最终,还是需要用大炮来发声,不过二人倒是达成了一个默契:
此事,仅为边境摩擦,不进行宣传,不扩大。
虽然是个好消息,但是孙载之不明白,既然英国人不想打,为什么还搞舆论攻势?
…………
“亚东?”刘一鸣轻轻呢喃,回忆起一些事情。
“在这儿,此处被称作高原南部的门户,长期以来被英国骚扰,不胜其烦。”
“此处处于河谷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森林、湿地遍布,适合作为后勤基地,或者说,是最适合的后方基地。”
杨涛见刘一鸣不说话,以为是刘一鸣不知道在哪儿,正在疑惑,主动解释。
“不是这个事,就在南华成立之前,英国才将国境推到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推回去。”刘一鸣摆了摆头。
“您说的是1888年,英国人强占的隆土山?”杨涛问道,毕竟这不是多么久远的事。
刘一鸣轻轻点头,又轻松摇头。
“巴尔干战争,打到现在,巴尔干联军可谓是弹尽粮绝,全靠沙皇俄国支撑。”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是由我们给他们输血。”
“这场战争已经失去了意义,该结束了。”
“将所有武器尽快交付给奥斯曼人,再给沙俄放放血。”
刘一鸣将硕大的地球仪转了过来,正对着巴尔干的位置。
欧洲那群货别看一天到晚剑拔弩张的,实际上大家都没有发起战争的勇气。
不然,早在摩洛哥危机的时候,法德就该开打了。
大家都叫嚣着要开战,实际上大家都战战兢兢的生怕被出卖,成为平息战争的理由。
真正开战,是一次意外。
别听什么德国威廉二世兴奋的说什么“这是最好的机会”,或者法国人、俄国人还有其他什么人。
真正决定战争是否发动的,从来不是一两个人,即便是皇帝也不行,而是利益。
波斯尼亚危机,裴迪南遇刺身亡,本就是意外事件。
之后的一连串意外,导致了必然发生的战争提前到来。
战争不是一个人能决定发动的,也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结束的,就像这场分赃不均导致的战争,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实际上,包括在战争初期,各国都还是希望打一场“普法战争”式的胜利,说白了就是小摩擦——相比较总体战。
只是随着赌注越压越多,战争烈度变得越来越大?
一场大战下来,打光了欧洲数十上百年积累的财富,英国人差点儿丢了世界第一的位置,美国人在欧洲的尸体上爬了起来。
“想要发展,就绕不开贸易,想要贸易,就绕不开英国。”
“欧洲搜刮了世界几百年,也该吐一些东西出来了。”刘一鸣轻轻说道。
现在这个模样,塞尔维亚即便打完了战争,也没什么余力了,波斯尼亚应该不会在近年发生什么事——刘一鸣想到。
没有塞尔维亚青年的一枪,具体开战还不知道是哪天,可刘一鸣等不了这么久了。
最迟1914年,南华会发动对日本的战争,战争第二天,刘一鸣就希望欧洲爆发战争。
这样一来,欧洲既没有能力干涉东亚,刘一鸣也有借口不履行盟友义务。
“去告诉姜旺,收买一些塞尔维亚人,流落在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
“是!”
【作者题外话】:一战爆发是各种巧合形成的必然,如果这件事是发生在奥匈帝国与沙皇俄国之间,战争不一定这么早爆发。
(https://www.eexsww.cc/86398/28328084/)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