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吴咏等人小声议论时,蔡邕缓缓走上高台,对诸生拱手道:
“儒学之道,在于论,众人可论,天下可论,道理所在,论则明,不论则偏,而今日之论,论平准列内署,诸位学子,无论是何人,皆可上台而论!”
蔡邕看起来不过五旬而已,他声音很是洪亮,最近因为书写熹平石经的关系,在洛阳士林中,开始声名鹊起。
“论平准列内署?”
“此事影响颇大,已撼我大汉根基也,论一论,为后人警惕,为前人明理,也是好事,说不得天子会因为我等的论断而改变心意!”
“可这命题之论,会不会引起朝堂之怒也!”
“我辈读书人,一心为天下,有何不可论也!”
“……”
一个个学子闻言,纷纷交头接耳,低声议论起来了。
“没想到蔡议郎有如此魄力,敢在这个时候,论平准列内署!”人群之中的吴咏闻言,摇头叹息。
朝廷的政令已经下达,并不是诸生们论断清议一番就能改变的。
前文说过,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形成了以品评人物为基本形式的政治批评的风气,当时称为“清议”。
太学因为汇集天下才俊,便成为清议的中心。而郡国学的诸生,也与太学清议相呼应,形成了更广泛的舆论力量。
虽然以前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自公卿以下,莫不畏诸生贬议。
但是经过永兴元年和延熙五年的太学生运动,朝廷开始关注到
太学生的影响力,开始有意打压。尤其是熹平元年,朱雀阙出现匿名书,指斥宦官专权,主持清查的官员四出逐捕,收系太学生竟多至千余人。
太学生中虽然相当一部分人出身于官僚富户阶层,和官僚士大夫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少年英锐,思想较为新进,言行较为勇敢,又以尚未跻身于官场的身份,和民间有比较多的接触,对于弊政的危害,也有直接的感受。他们以特殊的视角观察到社会矛盾的激化,因而对汉王朝面临的严重危机,可以获得比较清醒的认识。太学生站在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特殊立场,使得他们代表的舆论倾向具有某种公正性。
太学生们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民本思想的积极因素,也对他们积极的政治意识、正义的情感倾向以及政争中“英勇的姿态”,发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许是执政集团上层官学教育的设计者和推进者起初没有想到的。
想到这里,吴咏又看向高台上侃侃而谈的蔡邕。
别看他现在意气风发,其实已经被宦官记恨上了,要不了几年,就会与家属被流放至朔方郡,开始漂泊的人生。
“某,太学子弟,袁弘,愿先为诸位抛砖引玉!”
一个青年,白袍锦衣,衣冠楚楚,风姿卓越,迈步走上台去,跪坐下来,声音朗朗:“平准列内署,乃谬令也!当今朝廷的百官俸禄已是捉襟见肘,若是再
将平准列内署,相当于大司农的财源又断了一项,到时百官的俸禄发不出,又将会在民间征税,最终受伤害的还是百姓。”
说着,他又冷笑道:“平准每年所得利至少有亿万钱,诸位应该都知道宦官们可不像我等士人,可以守住本心,他们面对巨大利益时,往往就会变得贪心。若是让宦官掌控平准,以后这巨大利益恐怕都会让他们瓜分!”
“这人是谁!竟如此大胆,敢光天化日之下,非议宦官!”
吴咏看着那青年说出这样的话,竟还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不禁微微替他捏把汗。
这时袁术目光复杂地看了高台上的青年一眼,苦涩道:“他是我们汝南袁氏的子弟,以风骨而扬名,又不善讨好家族长辈,甚至对袁氏颇有怨言,倒是在士林青年一辈之中,有些声望!”
“原来是袁氏子弟啊,怪不得敢如此说话!”吴咏闻言,愣了一下,随即感慨道。
就在这时,一位头戴儒巾的青年走上台去,拱手行礼:“汝南许相,不赞同袁弘兄所言!人无完人,袁弘兄所言颇为有些偏执!宦官也并不是都是心怀叵测之人,就如前几日,小黄门赵佑上书天子,拜虞氏为宪陵贵人,陈夫人为渤海孝王妃,一时成为天下美谈。”
这事吴咏也知道,其实上书的不止小黄门赵佑,还有议郎卑整,内容是这样的:
“《春秋》的大义,母以子贵。汉兴以来的
盛典,尊崇皇帝的母氏,所有外戚亲族,没有不受恩宠的。现在汉冲帝的母亲虞大家,汉质帝的生母陈夫人,她们都生育了圣皇天子,却没有称号。臣子虽然低贱,还有追赠的旧典,何况二位皇母健在,如果不能得到崇高显贵的地位,就没有用来表现遵循前代旧典,并给后世子孙留下榜样的做法了。”
天子刘宏被他们的话感动,便拜虞氏为宪陵贵人,陈夫人为渤海孝王妃,派中常侍持节授印绶。派遣太常用牛、羊、豕三牲告祭宪陵、怀陵、静陵。
想到这样,吴咏又有些感慨东汉皇帝的命运多舛。
虞氏,是汉顺帝刘保的美人,舞阳长公主刘生和汉冲帝刘炳的生母。虞氏十三岁时,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为汉顺帝刘保生下女儿刘生。
汉安二年(一四三年),虞氏又为汉顺帝生下独子刘炳。次年,汉顺帝立刘炳为皇太子。同年八月初六日,汉顺帝去世,年仅两岁的太子刘炳即皇帝位,是为汉冲帝。
汉冲帝即位后,尊汉顺帝皇后梁妠为皇太后,并由梁妠临朝摄政。第二年正月初六日,汉冲帝去世,年仅三岁,自此汉安帝、汉顺帝绝嗣。
汉顺帝既没有给虞氏加爵号,而汉冲帝又早早夭亡,梁妠的哥哥大将军梁冀擅秉朝政,忌恨其他家族,所以虞氏受压抑而没能进升,只是被人们称为“大家”而已。
陈夫人,本是魏郡人,少
时以声伎入渤海孝王刘鸿府,得到渤海孝王刘鸿的临幸,生下刘缵。
汉冲帝病逝后,刘缵被外戚权臣梁冀拥立为帝。
但是梁冀在朝廷上颐指气使,气势凌人,不可一世,刘缵虽然才八岁,也看他很不顺眼。在一次朝会中,他当着群臣的面叫梁冀“此跋扈将军也“,表示自己的义愤,惹得梁冀大怒。退朝后,梁冀衔恨在心,觉得刘缵虽小,但为人聪慧早熟,又是一朝之主,担心刘缵年长后难以支配,决定害死他。
本初元年(一四六年)闰六月,梁冀让安插在刘缵身边的亲信暗中把毒药搀在刘缵食用的煮饼之中。刘缵吃过毒饼,顿觉气闷肚痛,赶紧召太尉李固进宫。李固问刘缵气闷肚痛的缘由,刘缵当时还能够说话,说:“刚刚吃了煮饼。肚子烦闷,如果有水喝还能活下来。“
当时梁冀在旁边,说:“恐怕会呕吐,不可以喝水。“
过了一会儿,刘缵中毒身亡,崩于洛阳宫中。年仅九岁,死后的谥号为“孝质皇帝“。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梁冀这个人,他几乎是东汉外戚和奸臣头号人物,他的两个妹妹梁妠、梁女莹为顺帝、桓帝皇后。
自永和六年(一四一年)接替父亲梁商为大将军,袭爵乘氏侯。顺帝死,梁太后临朝,乃操权柄,百僚莫敢违令。先后立冲、质、桓三帝,专断朝政近二十年。汉质帝称其为“跋扈将军“,即
被鸩死。太尉李固、杜乔主张立年长者为帝,忤其意旨,均被诬害。与妻孙寿皆穷极奢侈。拓建林苑,制同王家,方圆近千里。掠民数千为奴婢,称“自卖人“。
延熹二年(一五九年),桓帝与中常侍单超等共谋诛灭梁氏,收缴梁冀的大将军印绶,梁冀与妻被迫自杀,满门老少皆被斩首,牵连处死及免职者数百人。
陈夫人也因为梁氏的缘故,得不到荣宠。八岁的刘缵即位,次年刘缵被梁冀毒死。陈夫人没有被给予任何皇后、太后的身份。
窦氏家族为什么会被灭门,就是天子刘宏害怕步汉质帝的后尘。
吴咏神游千里这会,高台上的论断也开始激烈起来。
“许相兄言辞果然锋利!你所说的宦官也是个例罢了!”袁弘冷冷道。
许相微微一笑,“既然袁弘兄认为这是个例,那我就再说几位清名的宦官。”
“宦者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祐等五人称为清忠,皆在里巷,不争威权。”
“汝阳李巡,认为诸博士考试甲乙科,争第高下,互相告语,甚至有行贿改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他的文章的,于是告诉天子,与诸儒生共同刻《五经》文于石上,诏令蔡邕等校正文字。自后《五经》一定,争论就停止了。”
“北海赵祐,看书很多,著作校书,诸儒生都称赞他。又小黄门甘陵吴伉,会候四方四隅的风,以占卜
吉凶,胸怀广阔,有奉公守法的名声。自己知道不被任用,经常托病回到自己的宿舍,从容养志。”
说到这里,许相看着袁弘,问:“不知这些宦者的例子够不够,若是袁弘兄还觉得不够,我还可以举出一些。”
袁弘闻言,愤然起身,“你汝南许氏妄为士族,竟然帮着宦者说话,我羞于你为伍。”
说话,头也不回地下台走了。
许相不以为意,对着台下拱手道:“平准列内署的政令,乃是朝廷诸公共同制定,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等学子当静观其变,不可意气用事。”
“许兄说得是,我们都听你的……”
转眼,儒学论断就呈现一面倒的趋势,让吴咏看得是目瞪口呆。
其实经过吴咏的多方考究,他也逐渐明白如今太学生的现状。
东汉选择将都城定在了洛阳,政治中心从较西的长安迁移到了较东的洛阳,河西地区以及西汉时期掌控的并州,凉州都被羌人所占据,三辅地区也基本上成为了国家的边境。这些地区的汉族人口也在不断的减少,东汉所能提供的官员岗位实际上相比较西汉并没有增加,而是有了一定规模的萎缩。东汉时期对外扩张进入了一个低谷时期,西汉时期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大力征伐已经成了过去时。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东汉王朝官僚体系所能提供的岗位始终在缩水,然而多年教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在
不断增加。这两个矛盾对立之下就导致了太学生在面对缩水的就业名额时,产生了对国家的怨恨之情。
近年来,太学为了安置富余的太学生,实行了所谓的“养士”制度。老的太学生在多年培育之后,原本应该获得一官半职,但是却因为没有能够取得地方而依旧停留在太学院中。新的太学生也在不断的进入太学院,不断的进行着积压,在东汉末年时期,形成了三万人的累积量。
在吴咏看来,不断膨胀的太学生数量和不断缩水的致士数量实际上反映了东汉王朝严重的内卷化现象。
西汉时期,不断扩张的国土能够不断的为新的太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而东汉王朝并没有那样的扩张,而是不断的萎缩,这也就导致了一方面太学生培养逐渐登上了新的台阶,而另一方面则国家无法为这些毕业的太学生提供足够的岗位。
这一对矛盾也就决定了太学生对朝廷出现意见是必然的情况。
如今的太学生群体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不是什么时候就突然引爆了。
(https://www.eexsww.cc/85783/38192374/)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