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战国风云 > 441 力排众议,征伐韩国

公孙施简单地介绍了易衡和赵婷的过往,听完之后,孙温对于易衡更加肃然起敬,俗话说得好,糟糠之妻不可弃,然而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并且易衡在没有成为君主之前,也敢悍然拒绝王上的诏令,拒绝赐婚,一切都是为了赵婷,光从这一点上,展现出的气魄就足够让孙温侧目。
公孙施告诉孙温,要做好准备,接下来的日子可能会很不适应,孙温一头雾水,不明白为何会不好过,第二天的时候,孙温才发现风国当官真是一个辛苦活,天都还没有亮,就要上朝开会,随后早朝结束之后,作为御史大夫丞这种高级官员,孙温马上就要处理一大堆政务。
直到中午时间,短暂的进食之后,根本不给孙温午休的时间,马上又要进宫参加下午的廷议。
下午的廷议只有高级官员才能参加,人数规模较少,基本上不会超过十人,随后开始讨论政务,晚饭经常都吃不到一口,月亮都出现了,易衡这才作罢,这还是在赵婷的再三警告下,廷议才结束那么早,按照以往惯例起步要子时才会结束。
风国的廷议都是坐下开会,并且有宫女准备好茶水和糕点,并且不需要过多的遵守礼制,如若有‘三急’的话,大可退出静心殿,等事情解决后,再次返回,只要不是离开太久,易衡都不会再议。
一连好几天,孙温都是这样的度过,发现相府的忙碌程度远超御史府,文琼等人的政务负担更重,需要批复的文件极多,并且时不时要召开小会,而御史府则没有那么多小会,只需要处理公务即可。
不仅是孙温这样的高级官员辛苦,只要能上殿参议的官员,除非易衡有意安排,包括议郎的职务,都需要处理很多事情,对于一些折子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御史府则是负责汇总,在呈给易衡观阅,随后易衡作出批注后,再下传给相府,最后相府下发给议郎。
实际上议郎的责任没有那么多,但是易衡想要收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才让议郎发表看法。
相府分工明确,每个房间代表着相对于的事情,现在相府的官吏多达上千人,可谓是异常热闹,并且相府没有下班的说法,基本上通宵办公,随时随地相府里都有数百人忙碌。
相府现在的权利非常大,能够与九卿所负责之事重叠,这并非易衡有意重复办公,而是赋予相府的权利,也就是说哪怕是大司农风恒,需要调度某郡的物资,也需要相府点头,否则风恒无法调度。
同样少府范衢管辖的官营账簿,也需要御史府审查,这是易衡为了防止九卿权利太大,利用职权蒙蔽圣听。
风国现在的行政架构非常有意思,三公九卿分别有各自的职责所在,同时互相有监督的功能,并不是说相府和御史府就能无限否决所有事情,最终的决断权,还是要交给易衡这个君主来确定。
易衡为了防止自己被累死,大多数的折子都交给了三公九卿自己处理,只阅读结果,除非双方争执不下,才会下笔作出批注,每日办公的时间,大量浪费在阅读上,实际上动笔的时间并不多。
易衡大量阅读折子,也是怕自己丧失对外界的认识,毕竟身为君主之后,不可能到处巡查,又不想失去外界的信息,只能靠奏折来吸收外界的风声。
当然言官和一些有特权的官员,可以直接递交密折给易衡,不用通过相府或者御史府,需要指出的是,拥有这项特权的人很少,一般只有边郡的郡太守或者都尉,才会拥有这种特权,这是防止边郡事态紧急,层层传递的话,会耽误宝贵的时间,同样并非所有的言官,都能直接越过相府向易衡递折子,只有某些言官有这种特权,易衡也是被言官搞怕了。
言官由于其特殊性,律法特别规定三个月内,言官必须要提交至少一条谏言,否则就是渎职,会被剥夺官职,所以很多言官将要达到三个月期限之时,就会上奏一些莫名其妙的折子,看得易衡连连摇头,总结起来一句话,全都是些废话,不仅无法帮助易衡改善国内,也没有办法让易衡了解实事,所以特别要求,相府进行筛选,过滤掉无用的折子。
总体来讲,易衡对于现在的行政结构很满意,分工明确,互相监管,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些明显的权利分流,防止出现权利过大,只手遮天的行为,并且易衡安插的特别部门,由嬴影负责后,想要瞒过这些密探的侦查和监视非常困难。
嬴影很少滥用权力,违规抓捕大臣,皆是讲究人证物证,并不会出现屈打成招的情况,这一点易衡还是很满意,嬴影的能力没得说,而且特别懂得分寸,没有仗着王权特许,就开始为所欲为。
由于嬴影属于王权特许,所以麾下的人员皆是穿着纯黑色的服饰,被称为黑衣卫。
黑衣卫抓捕不按照律法的程序进行,不论官职大小,爵位高低,一律统统锁走,并且也不关押在廷尉崔炎麾下的大理寺中,而是直接关押在属于王室的天牢之中,并且不允许崔炎进行审理,嬴影全权负责审理和判案,最后由易衡朱批,进行最后的刑罚。
崔炎和韩飞找到易衡反应过很多次,认为这样做的话,有违律法的核心精神,风国应当是法治,而不是人治。
易衡表示这属于特事特办,有普遍就有特殊,有些罪犯由于身份特殊,不能按照常规的程序审理,并且表示嬴影抓捕罪犯的卷宗,会交给崔炎观阅,如若有不对的地方,崔炎可以指出,他绝对不留情面,肯定会处罚嬴影,但是大理寺不能干涉嬴影,必须要配合嬴影,不得以不符合律法为由当作挡箭牌,拒绝配合嬴影的行动。
崔炎能够理解易衡的深意,但是不代表崔炎就能认同嬴影的办事流程,毕竟嬴影很多手段,都属于违规的行为。
奈何易衡是君主,所谓金口玉言,言出法随,有着易衡的撑腰,嬴影一切不合理的行为,都可以忽略,这也是律法赋予易衡的权利。
韩飞对此没有意见,崔炎却是非常地不满意,经常来到静心殿,向着易衡反应和抱怨嬴影犯下的错误和问题。
易衡每次都是打太极,和稀泥一般,替嬴影说话和出头,这让崔炎非常地头疼。
易衡并不怕嬴影掌握特权的原因很简单,由于嬴影替王室做事,只能成为孤臣,所有的权利,全部来源于易衡,所以只要易衡一个口谕,让人闻风丧胆的嬴影,瞬间就会丧命,嬴影根本没有机会与相府联手。
同样嬴影心如明镜一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旦越界的话,后果会多么的凄惨。
易衡深思熟虑很久之后,认为孙温的话语没有错误,韩威两国现在非常孱弱,风军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就能成功吞灭两国,特别是韩国,国内的军士数量估计不足二十万,其中还有十几万的城防军,野战军只剩下区区数万而已,并且还要面临巨额赔偿,国内估计穷得揭不开锅了,这个时候选择攻打,乃是最为合适的时间,风国也不需要派出太多的军士,十万人足以,并且易衡也不用亲自抵达前线,交给褚良来统帅即可。
作出决定之后,易衡就开始让相府做好准备工作,一定要确保前线资源充足,现在开始调用物资。
文琼无奈的执行着易衡诏令,调用大量的资源,自然需要少府和大司农的签字,毕竟光靠相府无法调动如此多的物资,少府范衢已经与易衡交谈过,所以知晓了接下来的动态,倒是没有任何问题,非常配合相府。
但是大司农风恒不知道内情,易衡还没有告知风恒,如果只是少量的调动,风恒或许还不会起疑心,问题在于相府要求调动的物资太多了,基本上要掏空了国库,所以风恒立马求见了易衡。
易衡直言了他的计划,风恒刚开始很惊讶,马上恢复了冷静,开始施礼告退。
看见风恒的表现,易衡很是欣慰,风恒没有反驳,直接开始配合相府,证明风恒也明白劝说无用,而且风恒也认为此计成功率极大,所以没有谏言反对。
但是风恒没有谏言反对,不代表着其他人也同意易衡的计划,储备开战的物资乃是一个大事,需要经历的部门和官署实在是太多,根本没有办法完全隐藏下来,所以越来越多的官员得知了实情,于是纷纷开始谏言和上奏。
理由集中在风国没有必要继续扩张,现有的疆域,风国需要消耗十几年的时间,其次风国现在的状况并不好,刚刚经历了六国伐风,国内可谓是无钱无粮,军士数量也不多,没有必要继续开战,最后大臣还担心激化矛盾,使得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再次被打破。
易衡当然知道开战对于风国的影响很大,战争才刚刚结束了几个月的时间,马上又要开战,国内的负担极重。
有困难就克服困难,易衡不打算中止计划,由于动静太大,其他诸侯国的探子,估计已经汇报了动向。
当然对外肯定不能宣称攻伐韩国,易衡表示这是正常的边郡轮换,至于运输这么多的战略物资,乃是为了保证边郡百姓的安全。
韩王此时急得头发都要白了,他是做梦都没有想到,易衡居然又要开战,并且目标直指韩国。
韩国现在可谓是千疮百孔,根本没有恢复元气,别说现在如此糟糕的状态,就算韩国恢复到巅峰时期,也不是风国的对手。
韩王想要继续谈判,派出了使者团队来到风都,准备签订新的协议,以此来保全韩国。
韩王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直接割让一半的疆域都行,总之要满足易衡的饕餮之口,绝对不能让风国宣战,否则全完蛋了!韩国根本撑不住风国的猛攻,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就会全境沦陷,成为风国的疆域。
当然韩王也是心知肚明,这次谈判将会非常的艰难,风君易衡大概率会拒绝谈判,悍然宣战后,入侵韩国。
所以韩王已经开始动员起来,整合仅存的军士,开始布置防线,并且向邻国派出使者求援,希望与邻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风国。
易衡接待了韩使,依然打着太极,直言根本不会攻打韩国,韩王不必多虑,只是正常的边郡轮换而已,对于韩国没有任何的想法,既然没有想法的话,怎么可能在国书上签字,接受韩王赠与的城池。
韩使暗道,都这个时候了,还要给我揣着明白装糊涂,正常的换防,需要携带如此多的攻城器械吗?要是守城器械也就算了,这不是明摆着要入侵韩国嘛,找到你又不承认。
易衡反正不跟韩使谈判,否认要入侵韩国,让韩使有空在这跟他闲扯,还不如去看望下韩国公子。
韩国使者哪有心情看望自家的公子,国家都要灭亡了,眼下最要紧的事情,乃是获得风君易衡的承诺。
所以韩国使者硬着头皮问道:“大王,能够保证不入侵我国吗?”
易衡很是不高兴,说道:“外使,你是聋了吗?要孤说几次!”
韩国使者还是不敢相信,易衡调动如此多的物资和军士,仅仅只是边郡换防那么简单。
看着易衡面无表情,韩国使者只能施礼告退,易衡摆明了不想谈判,一直在装糊涂,顾左右而言其他,韩使可谓一丁点办法都没有,并非是他不想谈判,而是易衡根本不谈。
易衡要攻伐韩威两国不假,但是不会这么快就行动,首先他要刺探楚齐燕三国的情况,确保进攻韩威两国之时,三国不会派出援军,或者说等三国派出援军之后,战事已经结束。
并且易衡猜想到了其他诸侯国的反应,最为激动的当属威国,威国不知道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抵抗,这也是易衡需要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其次调动10万大军不是一件简单和轻松的事情,并且褚良还要针对韩国的情况,提前做好部署,派出探马进行扫荡。
风国各郡也要做好战斗的准备,一旦出现最坏的结果,风国必须撑下来,不能说打掉韩国之后,又丢失了大片的疆域,这样的话,就丧失了出兵韩国的意义。
楚国有叶峰关以及巴郡作为缓冲地带,不会轻易动手,或许说动手易衡也不怕。
齐国距离韩国也是太远,想要支援非常困难,况且齐风两国的关系,还算不错,只需要略施手段,就能稳住齐国庙堂。
燕国才是易衡最为头疼的点,风燕两国现在关系非常差,加上燕国与韩国接壤,如果燕国支援的话,很快就能进入韩国境内,所以燕国才是最大的变数。
至于威国和赵国,威国自身难保,哪怕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也是有心无力,只敢坚守本土,不敢率军出国,赵国距离燕国距离不算太远,但是也不敢走出故关,大概率还是作壁上观,眼睁睁的看着韩国被攻击。
易衡也不想与燕国签订任何协议,认为燕国哪怕支援也不怕,正好让其他诸侯国看一看,阻拦风军推进的下场是什么。
人的野心都是逐渐变大的,最初的易衡只想着收回长丰郡,随后又因为合并渠国尝到了甜头,逐渐把目光放在了密国身上,最后又是巴蜀两国,接二连三的吞并,让风国的疆域扩张了数倍,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直接从一个边陲严寒小国,一个替周天子牧马的国家,成长为了巨无霸一般的存在,不仅疆域宽广无比,人口更是稠密,最关键的还在于兵强将勇,随着六国伐风不成,反被打的鼻青脸肿,又是割让疆域,又是赔偿钱粮,又是送出质子,易衡发现六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风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
加上六国诛灭了周室,更是让易衡的野心膨胀到了极致,孙温乃是聪明人,从风国一系列的政策和动作,已经察觉出了易衡的小心思,知道易衡并非池中物,一遇风云就会化为龙,这才不远千里来到了风国。
并且易衡的政策,也是让孙温心生敬佩,易衡并非是穷兵黩武之人,而是真心实意的关心和爱护黎民百姓,加上允许百家争鸣,更让孙温坚定了效力的决心。
最后在孙温的暗示之下,易衡心动了,开始走上了吞并六国,成立大一统王朝的道路上。
第一战乃是早就被打残的韩国,易衡信心十足,褚良却认为不可小觑,韩国在怎么孱弱,也有数十万的军士,以及上百座城池,国之将灭,焉有退路,必将会奋起反击,褚良只有十万军士,虽说有着大量的器械辅助,但是褚良依然认为此战不好打,没有君上想象的那么容易。
一个月的时间,乃是易衡给予褚良的期限,褚良在看完诏书之后,心已经凉了半截,这个时间太短了,如果是三个月的时间,褚良认为还算合理。
一个月啊!褚良收好诏书后,长叹一口气,君上只给了他一个月的时间,所以必须要势如破竹,片刻耽误的时间都没有,一旦有一处受阻,就不能完成任务。
这次赵虎的职务乃是监军兼副统帅,意味着赵虎连上阵杀敌的机会都没有,因为监军的责任限制着赵虎冲锋。
赵虎对此自然是非常不满,奈何诏书已经下达,正所谓军令如山倒,更别提王命诏书,赵虎就算有一万个不满意,也必须要服从诏令。
易衡的想法很简单,攻击韩国就不用赵虎冲锋陷阵了,实际上易衡早就有过想法,让赵虎从边郡都尉调离回风都任职,当然卫尉的职责,一来易衡考虑到赵婷就这么一个‘二哥’,二来赵虎的能力不适合统帅全军,冲锋陷阵又太危险,还是调回身边的好。
奈何赵虎不想这么年轻就回到风都,易衡也不想勉强,这才一直让赵虎留守边郡。
易衡宣战韩国的理由很简单,凡是参与过诛灭周室的诸侯国,皆是风国的敌人!恰巧全天下,除了风国之外,其余六国全部参与了攻打天子都邑,诛杀周室的事件,所以易衡的野心不言而喻,就是要吞灭六国!
这个理由无懈可击,风国作为周室的臣子,理应为周室报仇,所以之前签订的协议和国书,全部都是一张废纸,毫无约束力。
韩王自然是焦急万分,易衡宣战非常果断,并且还派人把扣押在风都的韩国质子遣返到了韩国,摆明了不给韩国留活路。
韩王自然向其他诸侯国求援,直言易衡已经暴露了狼子野心,六国可谓是同气连枝,一个都跑不掉,此时如果不能团结一致的话,必然会被风国逐个击破。
威王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奈何威国现在的情况非常糟糕,自从割让疆域之后,威国到处都是飞地,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串联和治理,加上刚刚休战没多久,这才一年不到的时间,威国根本没有恢复元气。
并且威王得位不正,毕竟是弑君杀父上位,为了稳定自己的王位,威王开始杀了不少人,清理了不少世家名门,毫不夸张的说,威国现在的情况比韩国还要不堪,威王根本不敢集结兵力走出国境线,害怕将士出境的那一刻,乱党就攻进了王宫。
赵国面对的情况也很糟糕,上党郡已经被风国控制,吕宗率领的军士并不多,仅仅只有3万而已,就驻防在故关之外,赵王如果铁了心要救援韩国的话,吕宗的3万人没法阻拦,问题在于赵王不敢出关。
一旦走出故关的话,赵王深知想要回来就难了,为了一个韩国,放弃自己国家,对不起,赵王没有这么无私和伟大,所以赵王选择了沉默不语,直接不理会韩国使者,以及韩王的国书。
燕王倒是蠢蠢欲动,想要再次与风军一较高下,但是庙堂反对的声音极大,认为此时不宜与风国交战,风国愿意吞灭韩国就让风国吞灭,反正韩国的疆域又不大,并且吞灭之后,直接与燕国接壤,这对于燕国来讲,乃是有利之事,并且韩国在怎么孱弱,毕竟还有数十万军民,必然会给风军造成极大的杀伤,燕国何不乘机休养生息,等战事要结束之时,在派兵驱赶风军,获得韩国的土地。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

(https://www.eexsww.cc/136522/25536586/)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