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穿着风衣,身材消瘦,正和两个中年男人聊着什么。
他看到招呼他的方明华,有些惊讶,但脸上立刻露出笑意。
“你来参加图书节?”北岛问道。
“对,应海内曼出版社邀请。”方明华把自己的情况简单说了遍。
北岛又给方明华介绍旁边两个白人,原来都是一个是北岛在杜伦大学的同事,另一位则是当地著名作家。
寒暄几句,两个白人离开,就剩下方明华和北岛两人聊天。
“北岛老师,你什么时候来英国的?”方明华问道。
“就是上次和你在洛杉矶聚会不久,在美国待着没什么意思,刚好杜伦大学发来信函,邀请我去他们学校做代课老师,我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他们的中文系讲课,主要讲中国现代诗歌。”北岛回答道。
“哦在这里还好吧?”
“可以吧,其实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到哪都一样,89年出国到现在已经11年了”北岛说着,脸上有些惆怅。
“想回国?”
“说不想那是假的。”北岛轻轻叹口气:“我在外国这些年,很少写诗基本上都是些散文,写我在海外流浪遇到的人和事。”
听到这话,方明华不由得想起北岛脍炙人口的一段话: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其实这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他的散文集《蓝房子》里一篇《波兰来客》里的句子。
“那你就回去。”方明华说道。
“哪有那么容易?明华,估计你大概知道我的情况,回不去,哎”说到这里,北岛又深深叹口气。
“北岛老师,放弃你一些主张,你是学者诗人,没必要非和政治纠缠的这么紧密。”方明华劝道。
北岛陷入沉默。
“好了,不说这个。”北岛换了话题:“明华,你认识,李虹颖吗?”
“认识啊,87年我在鲁院带了一期讲习班,李虹颖是讲习班学员。”
“难怪她叫你方老师。”北岛露出笑容:“去年,我们旅欧诗人在伦敦聚会,她参加了,我才知道她和你的关系。”
“李虹颖在伦敦吧?”方明华问道。
自从95年,李虹颖结婚回国拜访了一次方明华,两人就再也没联系过,方明华只知道她陪着老公在伦敦工作,具体在哪不清楚。
北岛听了点点头。
“是在伦敦,我应邀去过她家。”
“有她的联系方式吗?”方明华来了兴趣。
在异国他乡见到故友,也是件高兴的事。
北岛告诉方明华李虹颖的联系方式,两人又聊了一会就各自离开。
方明华再一次见到北岛那已经是七年以后,在香江见到。
2001年10月,北岛回国为父奔丧。
2002年宣布退出中国人权。
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8月,北岛正式搬到香港,与其家人团聚。
方明华是第二天早上离开爱丁堡,依旧坐着火车晃晃悠悠来到伦敦,住进文华东方大酒店,中午一个人去餐厅简单吃了顿饭,回到酒店就按照北岛给的电话号码打了过去。
很快电话被接听,对面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一口标准的伦敦音。
“May I ask who's calling”?
“是虹颖吗?我,方明华。”自然是汉语。
“方老师?你来英国了?!”电话那头李虹颖又惊又喜,立刻变成汉语。
“对,我在伦敦,刚刚参加完爱丁堡图书节。”方明华将自己的来的目的简单说了一遍:“我在图书节上碰到北岛,他说你住在伦敦。”
“对,我现在就在伦敦,欢迎你来做客。”
“行,你说地址。”
李虹颖告诉他怎么走,方明好换了一身衣服下了酒店,然后去坐地铁。
李虹颖并没在市区,而是住在伦敦郊外一个叫摩顿的地方,这已经算是乡下,但方明华出了离地铁站走不到五分钟就来到这里。
这个街道叫榛子街,两排柳树垂青很幽静,他老远就看到一座亮蓝色的二层小楼,格外惹眼。
方明好发现,英国人喜欢用淡粉色刷房子,这座蓝色小楼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难怪李虹颖在电话里说进了榛子街,看到一座蓝房子就是。
房子前面有花园,方明华还没敲门,门就开了,只见李虹颖走了出来,一脸喜色。
“方老师,快请进。”
方明华跟着进去,典型的英式客厅,布艺沙发、细金属腿咖啡桌,简洁的丝绒沙发,感觉很舒适。
看来李虹颖在伦敦生活得不错。
“方老师,喝咖啡还是喝茶?”李虹颖招呼。
“随意吧。”
“嗯,我们喝下午茶吧。”
李虹颖说着进了厨房,不一会端来两杯红茶,还有一盘小点心和英式松饼。
“谢谢”两人边喝边闲聊起来。
“赵教授去学校了?”方明华问道。
李虹颖的丈夫叫赵一恒,96年跟随李虹颖来西京,方明华见过一次,是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
听了方明华这句话,原本很开心的李虹颖脸上变得黯淡起来。
“我们离婚了。”
“对不起。”
“没什么,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方明华当然不好追问对方离婚的原因,很快就把话题引导文学上来。
“虹影,我在爱丁堡图书节上,还看到你写的小说《饥饿的女儿》,进入英国最大的书籍连锁店WATFRSTONS的榜单。”
“是的。”
提到文学,李虹颖的心情明显好转:“这样感谢你在在鲁院讲习时对我的培养。”
“谈不上,是你自己的努力。”方明华很谦逊:“在讲习班学员里,你很聪明也勤奋。”
“可是,比不上余桦呀,这家伙在国内文坛上可是风生水起,获得茅盾奖、华语文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他的那本《活着》英译本,在英国也很流行呢。”李虹颖笑着说道。
“别跟那家伙比,天生就是写小说的料。”方明华说道:“你和他有联系吗?”
“主要是和陈虹联系,偶尔写信。”李虹颖回答道:“现在陈虹成了家庭主妇,一心一意照顾家庭,简直让我佩服。”
“你能做到吗?”方明华问道。
“不能,我做不到。”
这也是两人离婚的原因之一?
方明华没有问。
两人又聊起讲习班的同学,全班有二十多人,现在真正从事文学写作的并不多。
廖润博还在桂省老家,成为桂省文坛上一名干将,但像钱余亮、何力伟都离开文坛,进入体制内成为一名官员。
想想,那已经是13年前的事了。
“时间过的真快呀”李虹颖感叹了声。
确实。
那时候大家都二十多岁,风华正茂。
现在都人到中年,方明华已经四十了。
四十不惑。
下午,李虹颖又留方明华吃了顿晚餐,方明华这才告辞离开,返回酒店。
在回市中心的地铁上,方明华看着外面忽明忽暗的灯光,陷入沉思。
这次来伦敦,没想到见到几个老朋友。
詹姆斯·寇、北岛、李虹颖。
也不是专门为了文学,就是想见见面,叙叙旧。
他突然觉得。
文学真没啥聊的。
进入新千年,文学越来越远,越来越淡。
算了,不想这些了。
方明华本来准备第二天就买飞机票离开伦敦飞往美国,但却接到李丽打来的电话,说她要来伦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于是决定,等李丽来伦敦,两人再一块回美国。
(本章完)
(https://www.eexsww.cc/112040/36792184/)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