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871章 型号井喷期

惊喜,那确实是很惊喜。

    但涡扇10早在大概三年前就进行过空中台测试。

    至于这架760号试验平台,只有等后面的新型号才能用上了。

    所以,常浩南在黄炳辛的带领下在飞机周围看了看,便准备离开。

    “不到机舱里面去看看?”

    后者询问道。

    常浩南犹豫了一下:

    “算了,以后有的是时间,现在还是先去开定型鉴定工作会吧……”

    阎良作为华夏唯一的国家级鉴定试飞机构,所有涉及到航空的产品,都需要到这里至少过一遍流程。

    前些年项目少的时候还好,最近随着航空工业系统整出来的活越来越多,各种设施设备的排期就变得有些紧张。

    甚至包括会议室。

    有时候甚至一天要排三场。

    因此,最好还是不要耽误时间。

    ……

    虽然航空兵部队和航空工业系统之间的历史和现实关系颇为复杂,但至少在项目层面上,双方仍然分别是甲方和乙方的身份。

    而设计定型鉴定,其实说穿了,就相当于甲方对乙方产品的性能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以验证其是否具备当初立项时所承诺的性能。

    干过乙方的都知道,在把成品交给甲方之前,自己肯定都是要先按照同等标准,甚至更严格的标准先测一遍的。

    涡扇10也是同理。

    所以,定型鉴定过程涉及到的科目,其实在研发过程中基本都已经做过。

    只不过这一次,主导者从航空动力系统的技术人员变成了总装备部派来的代表。

    当然,整个项目周期中涉及到的测试内容成千上万,也不是都要重复进行——

    比如发动机基础性能、推力瞬变、稳态和过渡态功能、进气畸变、空中起动、通断加力和风车旋转这一套八个大项、约70个小项、几千个试验点的基础测试组合。

    这些要是全都再来一遍,那往后一年功夫就不用干别的了。

    因此在之前厂方进行测试时,军代表就已经深度参与其中。

    只要走個行政流程,把当时的结果做个认定就行。

    从这个角度上讲,其实设计定型鉴定,并不是从前一天,而是从立项那天就已经开始了。

    总之,尽管测试过程需要常浩南全程跟踪,但其实并没有太多具体工作要他经手。

    更多还是起到一个统筹协调,以及心理上定海神针的作用。

    再者说,涡扇10的研发过程堪称一帆风顺,这一点,所有参与到其中的人都是有所感受的。

    所以这场工作会议,总体的气氛倒是颇为轻松。

    而且也没有像大多数同类型会议那样,一拖就是几个小时起步。

    最后,只有包括常浩南和海谊德,以及几名总装备部代表多留了一会,作为苦逼的签字机器。

    “我觉得我今天签的字,比过去一年加起来都多。”

    常浩南把钢笔放下,一边揉着酸痛的手腕,一边看着旁边那一摞足有二十公分高的文件吐槽道。

    旁边的海谊德在这方面显然老道得多:

    “签多了就习惯了。”

    “感觉需要找时间去弄个印章了……应该是可以等同于签名的吧?”

    “倒是没人说过不行,但我们好像一般还是习惯直接签字。”

    “怎么说呢,用印章会给人一种……”

    说到这里,海谊德稍微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

    “给人一种你字写得很差,以至于见不得人的感觉。”

    “这我倒是不在乎……”

    说话间,几人已经把桌上的文件整理好,紧接着在双方的共同见证下,装进专门的档案袋,最后贴好封条。

    而与此同时,开下一场会的人也已经陆陆续续出现在了会议室门外。

    就在众人准备直接让地方的时候,突然有人叫住了常浩南。

    其实这也不算奇怪。

    常浩南这张脸,至少在航空系统型号总师这个圈子里,还是相当有辨识度的。

    听到自己名字的常浩南回过头,很快从人群中认出了一个略有些熟悉的面孔。

    “您是……郭靖山,郭总?”

    郭靖山,冰飞集团负责直9研发的总师。

    几年前,常浩南和对方有过一面之缘。

    也是在阎良。

    冰飞目前推进的几个直升机型号,或多或少都有火炬集团的参与。

    不过,相对来说,跟他们打交道更多的还是刘洪波。

    只可惜后者并非涡扇10研发团队的成员,所以并未出现在这里。

    “郭总这是,又有新型号要来做鉴定试飞?”

    简单地打过招呼之后,常浩南随口问道。

    上次二人因为直9而见面的时候,试飞院甚至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针对直升机的飞行测试标准。

    但随着最近几年各个行业对于直升机的需求量增加,往这个领域投入和经费和资源也逐渐上升,尤其是和欧直集团,以及阿古斯塔公司进行的两项合作,算是给华夏的直升机工业打下了一个还不错的基础。

    至少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一边出题一边答题了。

    “对。”

    郭靖山示意身后的其他人先进会议室,自己则跟常浩南留在了门口:

    “您要不猜猜是哪个型号?”

    常浩南问刚刚那个问题纯粹出自个人兴趣,现在对方这么问了,他自然也愿意配合:

    “我记着……之前刘教授给我看过一个你们在直9基础上改的专用武装直升机?”

    “呃……那倒不是。”

    郭靖山摆了摆手:

    “专用武直型号在我们的计划序列里优先级不是特别高,毕竟陆军航空兵……”

    他说到这里就停了下来。

    继续下去就不礼貌了。

    不过常浩南也理解对方的意思。

    专用武直,基本只有陆航一个用户

    而陆军老大哥的人员和装备规模都是最大的。

    虽然获得的经费数额并不少,但能用在更新装备上面的却不多。

    简单来说就是……

    穷。

    “所以是……”

    常浩南有点想不出来了。

    直升机相关的项目,他大多数都是遥控参与。

    实在是没太深的印象。

    “是直12。”

    郭靖山的嘴角根本压不下去:

    “就是跟欧直集团合作研发的那个,那边叫NH90……”

    这下就有印象了。

    说实话,参与研发NH90这个事,在常浩南心里面更主要的角色,还是当初作为引爆日本企业质量问题的导火索。

    被对方一提醒,才想起来还有个国内的同分异构体存在。

    “直12这个型号……都已经进入定型测试阶段了?”

    说实话,他还是有点震惊的。

    10吨级的直升机,要想保证足够的机动性和动力冗余,那最好是需要适配一台1400-1800kw的涡轴发动机。

    但他那1600kw的涡轴现在还是张饼呢……

    看来,如今航空系统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日益增长的对高性能动力的需求,与不同种类航发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咳咳——

    “联合研发嘛,很多东西都是打好了基础的,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了一些修改,但进度总归还是要快一些。”

    郭靖山显然看出了常浩南震惊的原因,因此直接解释道:

    “动力系统目前是两个方案,民用型号直接用罗罗和透博梅卡研发的RTM322-01/9,军用型号我们换了一套减速装置,暂时搭配和米17同款的TV3-117VM……”

    这条时间线上的NH90并没有上一世由于设计缺陷所带来的诸多硬伤,被多个单位同时看上,从而引申出军民两种型号,倒也非常正常。

    显然,常浩南前些年一系列努力的成果,终于在这个世纪之交的时候,进入了井喷阶段。

    (本章完)

(https://www.eexsww.cc/108562/36792139/)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