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李渊:我不要脸,我要利益。
天幕上,
晋阳宫内
“始毕可汗启。”
“当今隋国丧乱,苍生困穷,若不救济,终为上天所责。”
“我今大举义兵,欲安定天下,远迎君上还都,恢复与突厥和亲,一如开皇之时。
“如始毕可汗能与我一同出兵南下,希望不要侵害百姓,金钱玉帛,皆为可汗所有。”
“如因路途遥远不能南下,只愿和亲,也可坐享厚财,一切抉择皆凭可汗心意。”
李渊念了一遍自己写的手书,随即笑呵呵的看向殿内众人。
“怎么样?可以吧?”
殿内众人面有郁色,但也都点点头。
“行,那就给始毕送去吧。”
此时,一位大臣出列拱手道:
“唐公,启字过于谦卑,不如多给些财物,把启改为书。”
李渊一边折迭好书信一边笑道:
“肇仁啊,这事你就不懂了。”
“古人云:‘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
“况且启字又不值钱,你连钱都舍得多给,还舍不得这一个字吗?”
随后将书信交到大臣里,脸色庄重道:
“马邑的刘武周、朔方的梁师都、蒲城的郭子和都已经归附突厥。”
“如今我们要挥师长安,万一突厥人趁势进犯太原,我们就陷腹背受敌、进退失据了。”
“所以,暂时向突厥人低头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拿着书信,刘文静点点头。
大殿内一阵无言。
就在李渊想让众人散去时,一道英气十足的声音响起。
“阿耶,始毕狼子野心不会轻易满足。”
“若是其出兵理由是阿耶称臣,阿耶该如何应对?”
众人看向出言的少年。
一身淡黄圆领袍,头戴一顶金冠。
一双丹凤眼锐气十足的扫视了一眼殿内众人。
李渊想了想,开口道:
“世民有何计策?”
英气少年凤目一挑,朗声道:
“废皇帝而立代王。”
“兴义兵以檄郡县。”
“改旗帜以示突厥。”
“如此则师出有名,以辑夷夏!”
李渊笑了。
“不愧是我儿。”
英气少年笑而不语。
殿内众臣神色不明。
画面一转。
一支挂着红白色旗帜的大军,浩浩荡荡的从晋阳出发。
……
【当时突厥雄踞塞外,北方群雄多恃为外援,李渊也于举兵后不久,派刘文静出使突厥,称臣于始毕可汗,以结盟好。】
【突厥本想立李渊为帝,但李渊不从。】
【随后突厥大臣康鞘利奉始毕可汗之命来到了太原,带来李渊借的一千匹战马。】
【公元617年七月初四,李渊打“志在尊隋”旗号,宣布尊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
【命四子李元吉留守晋阳,自己与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率甲士三万人西行。】
……
大汉,
刘邦看了看天上的疆域图,
确实,对于在晋阳之地起兵的李渊来说。
北方的突厥人就是他背后的一个巨大威胁。
除了暂时向突厥人低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除非他不想争霸天下。
而且能不占虚名以现实的考虑出发……
刘邦不由得拿他跟杨广对比了一下。
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啊。
“娥姁,你觉不觉得天上那小子很有头脑?”
“他知道胡骑进入中国对百姓是一大祸患。”
“所以只借一千战马而不借突厥士兵。”
“其用意不在于兵。”
刘邦眼里闪过一道精光。
“而是在于防止身处马邑的刘武周为患边境。”
“这小子,一不称臣,二不称帝,三不拿兵。”
“就是在借突厥的名头虚张声势!”
“而且,还什么给突厥财富!这就是慷他人之慨,后面他都不会兑现这个承诺!”
刘邦看着李渊的操作,闻到一丝同类的气息。
吕雉冷冷的瞥了一眼有些兴奋的刘邦,冷言道:
“伱又感同身受了?”
刹那间,刘邦的脸不由得一僵。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的闻到了一丝聪慧的政治气息。
他看了一眼天上的那个英气少年。
这小孩似乎不是轻易之辈啊?
马邑、朔方、蒲城三地都已经归附突厥。
只要太原之地再拿下,那北部边境的军事重镇就都向突厥豁然洞开了。
一旦举兵南下,那就是一路畅通无阻如入无人之境。
这样的大好局势突厥不会放过,所以他一定会让李渊称臣。
可是一旦对突厥称臣那就彻底成了反隋,会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
而尊隋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既能顺应天意人心,还能抢占大义,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造反披上合法性。
其次,有了这层合法性,就能堂而皇之地传檄天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缔结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佳的结果。
而更改突厥旗帜则是以此向突厥示好,争取军事上的支持。
但又没有真正的向突厥称臣。
刘彻品了品其中奥妙。
虽然是个险招,但进可攻退可守。
这小子的眼界不低啊。
是个好儿子。
刘彻摸着下巴。
“就是不知道带兵打仗怎么样。”
“有这等大局观,不当个元帅可惜了。”
……
天幕上,
西河
一身盔甲的李渊坐在城门口,面前摆着一张桌子。
手拿纸笔看着眼前满脸兴奋的青年,开口道:
“你叫什么名字?”
“王二郎。”
“会什么?”
“会木工!”
李渊在纸上写写画画后,拿着印玺一盖。
随后递给眼前的青年。
“以后你就是工部员外郎了!好了,下一个!”
王二郎捧着那张纸,脚步都虚浮了。
嘴里念叨着:
“这就当官了?咱这就当官了?”
“我是官了!哈哈哈哈我当官了!”
……
【七月初八,李渊抵达西河郡。】
【一到西河,李渊马上就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收拾人心。】
【他一边慰劳百姓,一边给老百姓大举封官。】
【据史书载,他在这天总共封了一千多个官。】
【首先给当地所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封了散官,亦即有官称无官权的荣誉官职。】
【然后又不辞辛劳的给所有蜂拥而来的青年才俊一一封官。】
【他在城门口亲自面试,一边询问对方有什么能力,一边大笔一挥,就在一张纸上写下与他能力相应的官职名称,然后这个人就算当官了。】
【反正,只要不是弱智或哑巴能随口说出有什么才干,就能获得相应的官职。】
【一天下来,小小的西河城就有了一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官员。】
【因为此时李渊还尊隋朝为正朔,所以理所当然的,他封的都是隋朝的官。】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嗤笑一声。
“拐着弯说朕奸诈是吧?”
“那些东西既不是朕的,又不是百姓的。”
“朕又为何不能做一个阔绰的施主?”
李渊喝了口酒。
被人誉为慷慨可是十分有利的……
慷他人之慨只会增添名声,而不会对名声造成损毁。
何乐而不为?
难道学项羽那种小家子气吗?
朕行走天下靠的就是两字。
大方!
隋朝廷就是太吝啬官爵。
再者说,用官位收拾人心不比用刀枪更好?
……
大唐,
“哈哈哈哈!大父真狡诈!”
小李治拍着桌子笑得乐不可支。
李世民抱着小兕子,脸上也浮现一抹笑容。
用一千多张字条就收买了西河全城的心,此举真是高明之极!
说白了,这是慷他人之慨,那一千张官令说得难听点无非就是一千张白纸!
就算这样也有很多帝王做不到这点。
“商汤、周武消灭了夏桀、纣王后,就获得了夏、商的全部财产和土地。”
“他们将这些封赏给有功的子弟和功臣,举国上下无不悦服。”
“用所得的钱财赏赐功臣,天下臣民皆拥护与爱戴。”
“归根到底,就是善于利用不属于自己东西的做法。”
小李治看了看天幕,又看了看李世民。
“这就是大父交给阿耶的东西吗?”
李世民愣了一下。
“不……这是阿耶从大父身上学到的东西。”
……
【七月十四日,李渊率军进驻贾胡堡。】
【时逢大雨,军队不得前进,军粮也感匮乏。】
【李渊命人回太原押运一个月的粮草过来。在等待雨停的这些日子,他也没歇着。】
【当时天下的割据势力以瓦岗军李密的势力最大,李渊想要安稳攻打关中之地就必须要稳住正要跟洛阳过不去的李密。】
【然后,不愧庙号带个“高”字的李渊再次开始了忽悠大法。】
……
天幕上的疆域图标注出关中各方势力。
在贾胡堡南面五十多里处是重兵据守的霍邑。
在霍邑后面,则是黄河东岸的河东郡,与霍邑遥相呼应。
画面拉远,
关中之地只有从北面而来的李军与据守关中的隋军。
而关东之地黄河以南则是气势正盛的李密。
身处贾胡堡的『李渊』看了看可以横插一脚『李密』
随后一道书信送到『李密』身边。
而『李密』也回了一道书信。
贾胡堡,
李渊看着李密的回信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随后将信给左右传送一遍。
“执子婴于咸阳,杀商辛于牧野。”
“李密这是自比为周武王啊。”
“诸位。”
李渊收敛笑意扫视众人,肃穆道:
“我等正待全力进取关中,如果与其决裂,则凭白树敌。”
“不如态度谦卑点,让其更骄傲一点。”
“帮我们把守虎牢的关隘、拖住东都的军队,让我们专心西征。”
“等平定了关中,据守险要,养精蓄锐,观鹬蚌相争,收渔人之利。”
“到时候再一决胜负,诸位意下如何。”
底下众人相视一笑。
“禀大将军之意。”
李渊闻言一笑,开口道:
“彦弘啊。”
正在奋笔疾书的温大雅一愣,抬头看向李渊。
“这里就你有纸笔,写一封书信吧。”
李渊想了想,开口述道:
“天生蒸民,必有司牧。”
“当今为牧,非子而谁?”
“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
“欣戴大弟,攀鳞附翼。”
“惟冀君早膺图箓,安定万民!”
“君乃宗盟之主,功成之日,愿籍见你我同宗之分,复封老夫于唐,斯荣足矣。”
长言落罢,
殿内众人看向一脸自豪之色的李渊。
俱都心生钦佩。
……
【李渊致书于李密,备加推许,因此李密专意与洛阳方面的隋军对抗,而不阻挠他的西进。】
……
大汉·文帝时期
“鸿雁往返、笔墨往来之间。”
“一个潜在的劲敌就这样化敌为友了。”
刘恒望着天幕对身边的刘启道:
“老子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你看其低下谦卑,但到手的都是实在东西。”
“有人往往将颜面看得很重,但你要记住。”
刘恒直视着刘启的双眼,认真道:
“予之的东西往往是廉价的,譬如阿谀奉承和空口之诺。”
“但取之的东西则往往价值巨大,甚至无价。”
“譬如人心与天下。”
……
【后顾之忧解决了,但雨一直在下。】
【军营中的粮草快告罄了,太原的补给却迟迟没有到。】
【而此时,一道传闻飘进李渊耳朵里。】
【突厥人和刘武周联合了,正准备进攻太原。】
……
晚八点正常更,如果没意外的话。
(本章完)
(https://www.eexsww.cc/107035/3679279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w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ww.cc